杭州市精神文明创建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初心不改,始终热爱
发布时间:2021-10-12 09:09:30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中国人独特而深沉的爱国主义——是强敌环伺、虎狼在外,守卫家园时的那份坚毅和执着;是为了“升国旗,奏国歌”,在赛场上激烈拼搏的勇气和毅力。为国争光是爱国,诚实守信也是爱国;同仇敌忾是爱国,文明友善也是爱国;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是爱国,钻研进取、务实求真也是爱国。可以说,爱国既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具体而微,时时处处、一举一动都能尽显爱国情怀。

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主人公,他们生长于不同的年代,或在战场上慷慨悲壮,或在赛场上拼尽全力,他们在不同的“赛道”上,初心不改,诠释着爱国主义。

93岁的志愿军女战士竺桴:讲述真实的“长津湖”

19052c72be55dced33f08ee8feb6c433_rB4AiWFka6SAfZcAAAFjy8D8Rn4365.jpg

记者 郑承锋 摄

国庆假期,一部《长津湖》震撼了许多人。抗美援朝,鏖战长津湖,战士们埋伏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冻死后仍保持随时准备冲锋的姿态。

真实的战场究竟有多惨烈?71年前的那个沉沉黑夜,对于绍兴师范学校毕业生竺桴来说,与战友跨过鸭绿江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誓死保卫新生的共和国。“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胜利的得来是多么不易。”

战争残酷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

衬衣撕下做绷带 抽自己的血给伤员

今年93岁的女战士竺桴,是抗美援朝九兵团20军60师180团卫生队的一名护士。

长津湖的寒冷,与战斗一样残酷。“我们穿着的衣着单薄,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大家都冻煞了。鞋子破掉了就赤脚走,后来用纱布包着脚走路。”天寒地冻、远征作战,粮弹缺乏、忍饥受冻。面对强敌劲旅,志愿军给出的答案是:以命相搏、血战到底。“虽然知道美国武器厉害,但并不害怕,我们是为国而战,我们一定要赢得胜利。”竺桴回忆当年,提高音量,声音铿锵有力。

2021年的我们知道“他们赢了”;但1950年的他们,并不知道“我们能赢”,只知道“我们必须赢”。

作为随军护士,竺桴和战友夜以继日救治伤员。“战争的残酷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作为部队医疗力量的一员,绷带不够,我把衬衣撕下来绑牢伤员,医药箱里药品不多,就把自己的血抽出来给伤员。”为了救治伤员,竺桴的腿和头部都曾经中弹片,至今还留着伤痕。

竺桴亲手抢救了许多志愿军伤兵,也掩埋过很多牺牲战友的尸体。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左上臂被炸断的浙江籍战士。临终前,这位战士要竺桴帮他完成一个心愿——把他挎包里的新军装转交给家乡的母亲。“记下地址,我取出挎包里的新军装,看到血迹斑斑。我和战友们用小刀挖土,埋葬牺牲的战友们,再写上‘勇敢的志愿军,安息吧’。现在想想,我们这么幸福,是他们的牺牲换来的。”竺桴哽咽道。时光的流逝并没有漂白那段记忆,反而让抗美援朝的每一个细节都更加刻骨铭心、历久弥新。

战场上“手风琴”里的青春

开创美好未来是最好的告慰和铭记

竺桴在绍兴师范学校学音乐。战斗间隙,她和战友们组成战地“乐队”。竺桴家里珍藏着一张照片,1952年在战场上,她和战友们参加抗美援朝元旦文艺演出。拉着手风琴的年轻竺桴笑容灿烂。战事紧张、条件艰苦,每时每刻都可能有流血和牺牲,但他们脸上总是洋溢着乐观的笑容。岁月如梭。七十多年前的青春华彩,如今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共同记忆——一代优秀中华儿女用生命和热血汇成的抗美援朝精神,化作了一个民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不竭动力。

对中国人而言,抗美援朝战争是一段苦难辉煌的记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旋律,唱出志愿军将士一往无前的豪情;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战旗艳如新?英雄的传人擎起了它。”

竺桴的老朋友杭州市民毛瑞虎,一直热心志愿军历史的研究和宣传,他的父辈们就参加了抗美援朝。“我们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更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实现既定目标、创造美好生活。这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最好的铭记。”

每一次出征都铭记着使命与梦想,每一段历史都会在岁月长河中凝结成人们的共同记忆。竺桴还记得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天,接到命令,她穿着夏装就出发了。她也记得战争胜利时那段不朽名言:“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水中蛟龙”徐海蛟:单手为“鳍”,一直游向大海

徐海蛟,可能一出生就注定了要做水中的蛟龙。

2分21秒06,对普通人来说,是正常步行约140米的时间,而对徐海蛟来说,这是他在东京残奥会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SM8级决赛上的成绩,更是他十多年艰苦训练、不断挑战极限的结果。

作为一名国家级游泳运动员,徐海蛟多次为国出征,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他说:“每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我的心中就无比自豪。”

他是独臂少年,但他在水中长出了翅膀。

大门继续敞开

1994年,萧山安桥村,农民徐火根家诞生了一个可爱的男孩,老徐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徐海蛟。

男孩生性活泼,一张小脸总是“咯咯咯”地笑。他喜欢游泳,无师自通,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水里“狗刨”。

但是,就在徐海蛟8岁那年,快乐好像突然消失了。因为一场车祸,他失去了左臂。

如果是无休止的沮丧,当然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俗话讲“上天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样也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对于徐海蛟来说,游泳的大门其实一直在向他敞开着。

2007年,13岁的徐海蛟被挑中加入了萧山游泳队,在教练的鼓励和指导下,他开始了日复一日的专业系统训练。

刚下水时,他晃晃悠悠,连平衡都保持不了。“改变一下发力方式,身体要放直。”教练一遍遍教,他一遍遍练,终于,在一年后的杭州市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中,徐海蛟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这次获奖更加坚定了徐海蛟做一名职业游泳运动员的决心。他更加努力训练,入选省队、入选国家队,他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每天必须在水中待5个小时,游10000米以上。

就这样,徐海蛟像一颗误入浅窄溪流的小鱼苗,用力拨开淤塞,逐渐找到了通向大海的航道。

冠军之路

SM8级200米混合泳是徐海蛟的拿手项目。但2分21秒06并不是他最好的成绩。早在2018年印尼雅加达亚残运会,徐海蛟就以2分20秒19的成绩获得SM8级200米混合泳冠军,并破亚洲纪录。

那一年的雅加达亚残运会,他共摘得6金3银,打破两项亚洲纪录,一项赛会纪录。

而徐海蛟最难忘的是2017年墨西哥世界残奥游泳锦标赛,他共参加了男子7个项目比赛,斩获6金和1银。

“当时拿到的第一块金牌是400米自由泳,颁奖时听到国歌奏响,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觉得我为祖国争了光,内心充满了骄傲。”回忆起那一刻,徐海蛟的心情依然澎湃。

今年的东京残奥会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SM8级决赛前,徐海蛟的家人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时刻关注他的动态。当看到徐海蛟在后半程发力,第二个抵达终点时,家人都激动地跳起来。

徐海蛟的父亲徐火根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为了备战东京残奥会,从去年5月起,徐海蛟就一直在省游泳队封闭训练。这一年多时间,徐海蛟与家人的交流就是每周通一次电话,说得最多的就是双方的健康状况。徐火根还叮嘱儿子注意劳逸结合。

原来,就在两年前,徐海蛟不小心摔了一跤,把唯一的胳膊摔骨折了,后来虽然痊愈,但徐火根还是非常担心儿子的状态。“如果不是胳膊伤过,我相信他能游得更好。”当然,看到儿子在残奥会拿回银牌,徐火根还是十分满足。

归零、重启

接受本次采访时,徐海蛟刚从东京残奥会回来,还在酒店隔离。透过手机视频,记者依然能感受到徐海蛟的热情和自信。那张久泡水中的脸总是笑着。

隔离期间,徐海蛟还是不忘训练:腰腹、拉力、静蹲……每天必须保证一个小时的力量训练。

隔离结束,他又会回基地参加两周的集训,为10月下旬的西安残奥会做准备。

“不努力肯定没有收获。所有成绩的取得都靠咬牙坚持。”虽然成绩瞩目,那些奖牌历经数年仍闪着光辉,但徐海蛟觉得,每次终点也是起点,因为梦想永无止境,挑战自我永无止境。

徐海蛟,加油游吧!

记者手记

爱国主义是热爱和忠于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总和,是对待祖国的一种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

多年前,央视做过一个街访——“说到爱国者,您会想起谁?”面对采访,有人回答是周恩来,因为他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人回答说,和平年代,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是爱国。

爱国,就要致力于建设一个可爱的国家。李大钊尤其强调了先觉者对国家的责任,“令祖国得自由”。面临内忧外患,仁人志士起而行之,本意都是求得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人民的解放,两者实质上是一回事。国家的权利,是所有个人权利的集合。

相对于战争烽火的淬炼和民族大义的考量,在和平时期,于普通人而言,爱国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行动。爱国,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生动的,不是空泛的,是在自己的“赛道”上,从点滴小事做起,深藏于一言一行中。

无论你身在何处,她总是在那里,而且内化为每个人命运的一部分。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为理想中的民族、国家共同体而努力奋斗,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每一个公民引以为豪的身心家园。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莉娜 葛玲燕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