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河南省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的“微光书苑”成为当地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12年来,这间由村民李翠利筹办的乡村图书馆一直免费对外开放,成为村民心中的精神文化“加油站”。
在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后,乡村振兴成为当下农村发展的新目标。在李翠利看来,精神文化建设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钱袋子鼓了,脑袋也要丰满起来。”
李翠利的想法与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南省委专职副主委花亚伟不谋而合。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花亚伟建议乡村文化建设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近年来,各地加强对城乡公共文化的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和资金保障,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发挥效能上仍受不少因素制约。
“资金保障差距较大,公共文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设施建设仍有空白,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花亚伟表示,乡村文化建设还有许多短板需要补齐。
对此,花亚伟建议强化政府主体责任,继续通过督导、考核、暗访等形式,推动落实最新修订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南省委副主委梁留科也建议,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转变职能,由“办文化”走向“管文化”。“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社会化并不意味着政府放弃责任和投入,相反政府更应发挥主导作用,在社会化的规划布局、财政投入、资源整合和网络建设等重点环节上下功夫。”
针对乡村文化建设人才不足的情况,花亚伟还建议,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共建共治共享。
“鼓励村干部、新乡贤、乡村文化能人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合作社的建设、管理和运行,挖掘培育一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花亚伟认为,激发农民参与的内生动力,有助于实现乡村文化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创新思维拓宽渠道,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动能。”梁留科表示,应积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公共文化。可以鼓励和扶持个人兴办各种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书屋等,政府可通过资金扶持和授予荣誉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以此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在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同时,还可以拓展乡村文化阵地的服务功能。”花亚伟说,“乡村文化服务,可以和针对村民的便民、电商、就业等服务相融合,和旅游服务中心相融合,和文明实践中心功能相融合。”他认为,此举能使乡村文化阵地成为统筹协调资源、组织开展服务的综合性组织服务中心。
记者注意到,公共文化服务向县乡地区倾斜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在河南多地已有尝试。
以河南洛阳为例,该市的城市书房“河洛书苑”在2020年年底已突破200座,且已从市区进入县域。当地乡镇居民也能和城市市民一样,在藏书不少于3000册的城市书房里免费借阅,享受“15分钟阅读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