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沪苏皖代表委员共话长三角一体化
拥抱一体化 共享一家亲
浙江日报
编者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市场统一开放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面向“十四五”,长三角地区如何共同育先机、开新局?一起来听听全国两会上三省一市代表委员的声音。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方敏代表:
不断提升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再次被提及。而环境保护、生态发展既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更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必要保障。
“我们要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走在前,夯实长三角绿色发展的基础。”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方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浙江不断以“硬核”举措,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参与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2020年,浙江空气质量全国排名再次提升,省内所有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实现全达标;省控断面I至III类水质比例达94.6%,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9年提升。
这两年,方敏代表常在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走访调研,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保、污染防治协作等各项机制走向深化。
目前,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已经出台。通过跨区域联防联控,PM2.5和臭氧的治理攻坚成效显著。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创新取得突破。
方敏代表认为,“十四五”期间,三省一市要在更高起点上,做好深化污染防治协作、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
“要坚持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化污染防治行动和区域协作。”方敏代表认为,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围绕大气和水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下一步,可以总结经验、拓展范围,将协作范围扩展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领域。
比如,长三角地区可以围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编制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共同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各地要积极谋划新一轮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深化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和蓝藻防控。要加强重点河口海湾的污染联防联治,健全固废和危废联防联治机制,严厉打击跨界倾倒等违法行为。
“要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方法,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从环境治理向生态恢复转变。”方敏代表说,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上,长三角区域可以联合开展重点流域水生态状况调查评估、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等工作。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方敏代表认为,聚焦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可以在示范区率先探索行之有效的一体化制度安排,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方敏代表建议,示范区可以探索开展低碳试点、环评制度改革与创新等试点工作,率先推动低碳转型,研究推进部分环评改革措施在示范区先行先试。针对示范区水网密布的特点,沪苏浙可以布局一批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重点项目。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建设,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建成绿色美丽长三角贡献更多浙江力量。”方敏代表说。
(浙江日报记者 施力维 文 浙江日报记者 胡元勇 摄)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委员:
让绿色成为
最灿烂的底色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汉民表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要围绕生态文明主线,把绿色写在山水林田湖之间,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动力。
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已经正式公布,力争2035年绿色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我国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周汉民委员说,示范区地处江南水乡,绿色底蕴浓厚,但同样面临区域开发强度高、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等地区共性问题。因而,示范区不仅要示范经济建设,也要示范社会治理,不仅要可复制、可推广,更要可辐射,给人们以稳定的预期。
为此,周汉民委员建议:一是突出特色,明确方向。基于绿色生态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围绕建设“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的目标,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重点示范江南特色与生态保护。建议示范区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适时开展区域立法工作,为制度创新提供法治保障。
二是培育动能,先行先试。畅通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探索推进生态绿色发展的新科技、新标准、新产业、新业态、新项目、新服务,推进以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为重点的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的示范基地。打破区域壁垒,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政府数据和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共享。另一方面,建立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让生态价值不断提升。
三是注重创新,示范集聚。要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绿色优势,积极吸引符合生态发展要求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以及国内外高校和企业的总部及研发机构入驻,加快科研成果落地应用。同时,对于配套措施如跨区域、跨流域的交通、能源、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大建设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加大公共卫生等基础领域以及5G等新基建项目的投资。
四是多措并举,金融支持。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打造统一、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协同联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示范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源支持,要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加强碳交易市场建设,推进绿色信贷、保险、债券等,建立绿色发展项目库。
周汉民委员说,示范区要拿起绿色之笔,变生态要素为资源要素、生态价值为经济价值、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使绿色成为最灿烂的底色。
(解放日报记者 孟群舒)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代表:
打造现代综合
交通运输体系
南京到上海、杭州一小时通达,打通断头路、开通47条跨省公交,当前,长三角出行通勤越来越便捷。
“‘十四五’期间,江苏交通将在长三角区域基本实现枢纽协同、网络设施、运输服务、行业治理、体制机制‘五个一体化’,支撑和引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说。
以“提能级”为目标,推动枢纽协同一体化。实施枢纽城市能级提升工程,增强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推动苏锡常通泰共同打造环沪枢纽集群,共同打造更高质量枢纽经济;同时,实施共建世界级机场群工程、共筑世界一流强港工程。
以“增效能”为重点,推动网络设施一体化。推进北沿江高铁(合肥至上海段)、沪通铁路二期、沪苏湖铁路等项目规划建设。打通高淳至宣城、宜兴至长兴、苏州至台州高速公路等省际“断头路”和“瓶颈路”。以消除京杭运河等省际瓶颈为重点,建设通江达海的干线航道网。
以“铸品质”为导向,推动运输服务一体化。实施国际运输能力提升工程,拓展国际航空运输网络,开拓加密近远洋航线,强化中欧班列品牌线路集聚效应;实施多式联运高效发展工程,引导多式联运枢纽区布局,推行长三角地区联网售票一网通;实施毗邻地区服务共享工程,共同推动省际公交、毗邻公交发展,落实跨省市公交“一卡通”。
以“优创新”为引领,推动行业治理一体化。强化创新智慧引领,协同提升交通创新发展能力,共建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推进绿色生态交通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协同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强化平安交通共保联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管控。加快推进区域交通运输信用制度建设,促进区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
以“促改革”为动力,推动体制机制一体化。推动完善区域一体化交通法规和标准体系,强化区域交通运输监管与协同共治。实施一体化示范区引领工程,联合打造一体化设施布局,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构建高快一体路网系统,打造高品质运输服务先行区。率先开展一体化制度创新,建立沪苏浙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协调机制。
陆永泉代表说,到2025年,江苏力争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基本实现长三角核心城市间1小时通达、2小时畅行江苏、南京及苏锡常都市圈1小时通勤。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梅剑飞 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肖勇 摄)
安徽省滁州市市长许继伟代表:
紧抓一体化发展
战略机遇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作出新部署,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稳致远指明了实践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市长许继伟表示,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之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滁州市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近年来,滁州市城市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跨越3000亿元台阶,站稳全省第三,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行列。“成绩的背后,是滁州市坚持一体化发展不变的执着。”许继伟代表说。
一体化构建“大通道”。紧扣一体化,加密交通网,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80公里、在建187公里,均居全省第一,构建了通往沪苏浙8条高铁、15条高速公路、9条水运航道的综合立体大通道。“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招引亿元以上项目超2000个,其中沪苏浙项目占比超50%;通过上海、南京、宁波港进出口货值占全市比重超60%。
一张网打造“亭满意”。滁州对标一流、对标沪苏浙,与长三角18个城市实现首批51个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与长三角所有城市实现市场监管联动,与长三角五大海关实现国际贸易“无缝”通关。全市11.6万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全面推开,营商环境年度考核居全省第一,“亭满意”成为滁州对外开放的靓丽名片。
一盘棋扮靓“后花园”。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与周边城市签订大气、水、土壤5项共保联治协议,协同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与南京共建滁河风光带、“鸟类天堂”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创成琅琊山风景区首批“中国森林氧吧”,打造合宁间300公里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夯实长三角绿色发展基础,皖东大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生态优美。
一家亲彰显“醉美城”。与上海、南京等地签订各类教育医疗合作协议60余个,引进和设置一批学校,医院、医联体、专科联盟。与长三角周边城市实现疫情防控、警务合作、突发事件等信息互通、联合演练,与长三角所有成员城市实现住院、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接待长三角游客超1400万人次,占滁州旅游客源80%以上,“醉美滁州,亭好滁州”魅力更加彰显。
许继伟代表表示,下一步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干在实、走在前,做好“四最”文章,让长三角居民在滁州享受更多的一体化制度红利。
(安徽日报记者 范孝东 罗宝 文 安徽日报记者 徐国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