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10-28 10:17:06 Thu   

(2021年10月28日在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时期,南宋皇城是南宋历史文化的象征,蕴含着极高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南宋皇城大遗址是杭州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是杭州历史文化遗产的“制高点”。推进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工作,是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新魅力的实际行动,是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的重大举措,也是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迫切需要。为做好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工作专题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小林率民宗侨外工委,多次赴市园文局等部门开展调研,实地走访德寿宫、严官巷、圣果寺等多处遗址,深入了解大遗址保护工作进展,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南宋皇城大遗址基本情况

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赵构升杭州为临安府,十年后正式定都临安城,经过百年营造,逐步形成了完备的城垣、水网、道路体系,布置有皇宫、德寿宫、衙署、寺庙、祭坛等重要功能性建筑。根据文献资料及多年的考古勘探,初步确定南宋皇城遗址东起馒头山东麓,西至凤凰山,南至宋城路一带,北至万松岭路南,占地总面积约66.5万平方米,是我国唯一一座顺应自然地形地貌、在山麓平地上构筑的皇宫。

此次专题调研所指的南宋皇城大遗址,是除南宋皇城遗址外,还包括南宋太庙遗址、德寿宫遗址、中山中路南宋御街遗址、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圣果寺遗址、南宋官窑遗址等在内的十余处重要遗址,以及大量与南宋有关的自然人文景观,包括雷峰塔、净慈寺、万松书院、凤凰山、将台山、八卦田等。2001年,以南宋皇城遗址为核心的南宋临安城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浙江省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目前是我国百处重点大遗址保护项目之一。

二、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2009年,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10余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南宋皇城大遗址综保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考古勘探奠定保护工作基础

南宋皇城大遗址叠压了隋、唐、吴越、宋、元等朝代的文化积淀,承载着杭州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经过多年来省、市考古队伍的发掘、调查,已探明遗址共20余处,包括皇家建筑、官署建筑、宗教建筑、住宅、手工作坊、城墙、城门、街道等,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南宋临安都城的繁荣特色和建筑布局特点。其中,重点发掘和研究了皇城遗址、德寿宫遗址、圣果寺遗址的形制特征,对皇城遗址的四至范围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确认了史书记载的南宋皇城垂拱殿、大庆殿、端诚殿等核心宫殿区域位于现南京军区联勤保障部队第一储备资产管理局杭州管理站和浙江省军区后勤部物资仓库所在地;推测复原了德寿宫的中轴线大殿和西区工字殿,明确了大殿各建筑单体和工字殿后殿的形制、材料、色彩等;对圣果寺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明确了御莲桥、山门、入寺道路、将军池、千佛阁、寺院主要建筑及崇圣塔的地理位置,在千佛阁还发现有道路铺地、墙基和踏步等,为圣果寺的提升改造奠定基础。

(二)规划编制引领保护工作方向

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工作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将控制、整治、保护有机结合,编制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通过界定临安城遗址的本体和环境要素,制定具体的保护管理措施,于201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由省政府正式批复公布实施,为临安城遗址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筑牢根基;通过国际招标,于2011年编制完成《南宋博物院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提出南宋皇城遗址区域和南宋博物院建设的方向,为打造自然与人文、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南宋皇城遗址区域提供了独特视角;先后编制《南宋皇城遗址片区综合保护展示方案》《南宋皇城遗址公园综合保护实施与利用规划》等,提出皇城遗址核心保护区概念性保护整治及展示利用思路,为系统打造南宋皇城遗址公园提供了方向。此外,还组织对南宋皇城考古遗址公园进行系统评估,全面梳理和掌握南宋皇城遗址公园的考古研究、保护规划实施、本体保护、遗址环境、日常监测保养、阐释与展示内容和设施、管理与运营等情况,为整体保护工作开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三)项目推进体现保护工作实效

2010年初,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五年行动计划(2010—2014)》(杭市委办发〔2010〕5号)。数年来,在行动计划的指引下,市区两级联动、部门协同参与,先后完成了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建设、吴山景区综合整治、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凤凰山路综合整治、南宋官窑博物馆扩建、净慈寺扩建、白塔景区建设等工程,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2019年起,市园文局与上城区、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等部门紧密联合,积极推进德寿宫和圣果寺综保工作。其中,德寿宫遗址一期(中西区)已于2020年12月开工建设,目前,中西区筏板基础、剪力墙浇筑基本完成,中区钢结构吊装完成70%,南部完成钢筋楼承板铺设;室内展陈方案已完成评审,展陈深化施工招标文件已委托代理单位编制,计划亚运前建成开放,将成为杭州全面展示南宋历史文化和大遗址的重要窗口。

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大遗址保护工作推进举措有待加强

一是统筹协调不够。大遗址点位较多,涉及管理主体多元,既有市园文局直接管理、又有名胜区管委会区域管理,还有上城区政府属地管理,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的统筹协调力度有待加强,保障各项工作推进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二是项目进度较缓。以圣果寺区域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为例,该项目计划在亚运前完成,届时将通过“西方三圣”造像保护展示工程,再现南宋山水皇城“后花园”,以期进一步丰富杭州宋韵文化展示内容。但在调研组暗访过程中发现,目前圣果寺周边环境及基础设施虽已基本建设完成,但重点区域仍荒芜一片,未有开工建设迹象。此外,太庙遗址保护提升工程方案还在优化中。三是专业力量不足。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考古发掘工作须由具备专业资质的高级人才作为考古发掘领队,且每个领队每年发掘面积总量不得超过3000平方米,而目前全市范围内共有26个发掘项目正在进行中,考古人员力量与考古任务要求不匹配。同时,大遗址多数处于上城区范围内,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上城区在区文广旅体局加挂了区文物局牌子,并设立文物保护科和区文保中心,但遗址保护作为一项系统科学的工程,涉及众多学科,需要专业的文保管理、技术以及复合型人才,目前区级层面的专业文保力量仍旧紧缺,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大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大遗址核心区域保护工作进展缓慢

随着800多年的城市演进,南宋皇城遗址绝大部分叠压在现代城市之下,现有建筑和人居给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就调研情况看,主要存在两大困难:一是军地置换推进难度大。2009年9月市政府办公厅分别与南京军区联勤部杭州物资采购站办事处、省军区后勤部签订了《关于南宋皇城遗址保护涉及部队仓库搬迁有关问题的备忘录》,明确两家部队共计150亩土地,分别置换到滨江区浦沿街道50亩、萧山区红垦农场100亩。但近年来由于部队“军改”且人事变动频繁等原因,部队诉求发生较大变化,导致置换工作停滞不前。在此过程中,原定置换的萧山、滨江两宗土地由于审批后供地未进行,涉嫌闲置,导致两地国土部门多次表示要收回该项目用地。市政府就土地置换工作与部队进行多次协商,但截止目前,该项工作仍在推动过程中,未有实质性进展。二是核心区整体搬迁难度大。根据保护规划要求,皇城遗址片属重点保护区,原则上应实行整体外迁,但该区域内目前有居民总人口约7000人,总户数近2500户,各类企事业单位30余家(近60处房产),整体外迁的资金投入非常大,拆迁安置任务十分艰巨,因此目前仅对该区块稍作整治改善,遗址保护与居民改善生活需求的矛盾较为突出,核心区整体外迁工作尚未启动。

(三)大遗址活化利用工作有待提升

近年来,大遗址综保工程成果有效惠及人民群众、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目前的工作成效与“让文物活起来”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一是遗址展示手段需进一步探索创新。以严官巷南宋遗址陈列馆为例,近期虽完成了展陈提升改造,但基本仍以传统的露明展示、室内展陈为主,形式较为单一枯燥,内容也显单薄单调,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验需求。二是南宋文化研究需进一步整合深入。大遗址活化利用工作离不开对南宋文化的挖掘研究。目前开展南宋文化研究的单位,省级层面有宋韵文化研究院,市级层面有南宋史研究中心、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等,区级层面有上城区宋韵文化研究会。虽有《南宋史研究丛书》等研究成果,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研究机构由于职能定位不同,往往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多头组织、力量分散、研究重复等现象,缺乏有效整合,协同发力。三是影响力和知名度需进一步提升扩大。大遗址保护成果和宋韵文化的宣传推广的广度深度还不够,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地标建筑和文化标识。多个遗址间的串联、联动较少,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大遗址展示利用工作任重道远。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大遗址保护工作责任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南宋皇城大遗址集中了南宋文化遗址的精华,是杭州古都文化最主要的实物载体。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大遗址保护工作是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杭州历史文化、延续杭州城市文脉、打响杭州宋韵文化品牌的具体举措。要按照“打造中国最美山水花园式皇城遗址公园”的目标要求,切实增强大遗址保护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大遗址保护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调整完善大遗址综保工程领导小组,在政策制定、项目实施、传承利用等方面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市级有关部门和城区要齐心协力、各司其职、加强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持续推进,积极探索具有杭州特色的遗址保护模式

一要强化系统保护。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保护好大遗址历史信息的真实性、环境风貌的完整性、生活形态的延续性和人文景观的可识别性;坚持生态优先,做到修复文化生态与修复自然生态并重,体现南宋皇城依山临江的特色;坚持尊重历史,以考古成果和历史文献为依据,保护和再现宋韵文化的文化精髓、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坚持科技引领,数字赋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管理,建立适合大遗址保护特点的监测、预警、管理、决策、研究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动态管理、智能预警、高效决策、科学研究”。二要强化规划实施。《南宋皇城大遗址综保工程五年行动计划(2010—2014)》中涉及的14个综保工程项目,目前大部分已经完成。要根据大遗址保护工程范围广、主体多、周期长、难度大的特点,加快制定推进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的新一轮行动计划,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规划、分片实施的原则,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建设时序。同时要加强对各项规划实施的监督,及时解决难题,使规划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满足遗址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三要强化攻坚克难。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求将南宋皇城遗址项目列为省级或国家级重点工程,以此推动南宋皇城核心区涉及的土地置换、拆迁安置、项目报批等诸多问题的有效解决;要发挥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作用,探索引入国有资本参与皇城遗址保护开发,推动盘活社会资源,缓解资金压力;要妥善处理好遗址保护与改善民生之间的矛盾,做到既腾出全面考古空间,更加严谨保护皇城遗址,又统筹改善遗址核心区和周边环境,同时带动老城复兴与有机更新,实现大遗址区域与现代城市有机融合、可持续发展。四要强化考古发掘。要整合现有的考古勘探研究力量,适时适度借用“外脑”,探索建立大遗址保护利用专家库;要在同步推进土地置换工作的同时,加强与部队的沟通协调,争取一部分空地和空置房屋先行入场考古,加快保护工作进度;要梳理汇总以往的考古成果,为完善保护利用方案和实施保护展示工程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三)活化利用,着力打造具有杭州辨识度的宋韵文化金名片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既要注重其存在价值,更要激发其使用价值,只有实现大遗址在当代的全民共享,才能使其获得新的蓬勃的生命力。因此,要在确保大遗址本体及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对大遗址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要深挖文化内涵。要加强大遗址历史文化价值研究,将大遗址的价值载体与意义积极融入当代生活,使其成为特色公共文化空间,更好发挥大遗址资源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优势作用。要整合国内外研究资源和力量,通过持续办好“两宋论坛”、探索组建上下协同的南宋文化研究机构等形式,全面立体研究阐述宋韵文化,提炼宋韵文化的经典表达与核心特征。要加快打造以德寿宫为核心的具有中国气派、东方特质、杭州辨识度的“南宋遗韵”,推动宋韵文化可见可感可传承。二要创新利用形式。要创新遗址展示形式,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融合线上线下服务,线上加强数字化服务,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遗址信息、考古成果、在线展览、社教宣传等文化服务,推动大遗址获得更多维度的展示传播路径;线下加强数字化体验,利用AR、VR、3D等更具交互性的高科技手段,丰富公众参观游览的个性化体验,推动古老遗址焕发新时代活力。要推动融合发展,通过打造青少年研学文化空间、组织考古文化体验、吸引公众参与志愿活动等方式,发挥大遗址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通过串联大遗址区域及周边的文化遗产资源、旅游观光景点、自然生态环境,开发宋韵文化旅游体验新热点新线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对接,依托大遗址文化资源,发展文博文创产业,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南宋大IP。三要加强宣传推广。深刻把握省委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南宋皇城大遗址优势,加大对保护成果的宣传展示力度,整合与南宋相关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持续办好南宋文化节、吴山庙会等品牌节展,尝试推出涵盖影视、动漫、小说等多领域的文艺精品,做强对外输出和流量引入,多维度、全景式展示大遗址及宋韵文化的独特韵味,增强大遗址及宋韵文化的有形展示与广泛传播,高水平打造具有杭州辨识度的宋韵文化金名片。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来源:  作者:  编辑:徐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