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0日在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文旅融合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强化数字赋能,狠抓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创建,文化与旅游呈现出深入融合发展态势。特别是去年以来,市政府围绕“战疫情、促发展”,及时成立旅游专班,出台支持旅游行业八项举措,策划开展“欢乐游杭州”十大系列活动,有力推进了文旅行业复苏。2020年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285亿元,比上年增长8.2%。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48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83.2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3.7%和73.8%,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9%和94.7%。杭州成功入选全球15个旅游最佳实践样本城市,世界旅游联盟总部永久落户杭州,大运河(杭州段)和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成为拥有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去年底,杭州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荣誉称号。
一、主要做法
(一)深挖资源,加大投入,持续增强文旅融合动能。一是做好文化保护传承文章。加快实施西湖、西溪、大运河及良渚古城遗址等保护工程,加快大运河文化带、之江文化产业带、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开展杭州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丛书编撰工程,推动丝绸、茶叶、金石篆刻等东方传统非遗文化元素活态传承。目前,我市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8项。2020年度,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综合指数位列全省第一。二是做强重大项目建设文章。中国动漫博物馆已正式建成开馆,杭州音乐厅、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项目有序规划建设中。与省文旅厅合作共建18张文旅“金名片”项目,总投资达881亿元。2020年度,杭州重大文旅项目投资综合指数位列全省第一。三是做深文旅线路串联文章。围绕大运河、“三江两岸”等山水资源,策划京杭运河游、钱塘江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等线路;围绕西湖沿线历史遗迹和“最美浙江人”展示馆、五四宪法纪念馆等人文景点,开发爱国文化、修身文化、廉政文化游专线;围绕民俗展示和传统体验,推出年味江南之旅、国画印学之旅等;围绕世界遗产群落,推动历史文化遗址、街区、建筑和村落串珠成链,擦亮世界级文化金名片。
(二)创新机制,丰富业态,持续提升文旅融合层次。一是推进“旅游+文博”,融合新形式。实施文物激活推广工程,联合浙江省博物馆、良渚博物院等8家重点博物馆(院)推出“杭州宝贝过大年”系列活动,吸引102万人次参与互动;依托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等红色资源,新开发10条精品“红色走读路线”;整合浙派古琴、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等十余项涵盖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推出供市民游客体验的“城市记忆工坊”;着力打造“书香杭州”,建成杭州书房68家。二是推进“旅游+文创”,培育新业态。发挥中国动漫节品牌效应,推动动漫文创产品与文化旅游紧密融合。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建设,推出万事利丝绸、朱炳仁铜雕也等一批兼具传统工艺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旅产品,助力王星记扇子、张小泉剪刀等国字号传统工艺创新发展。三是推进“旅游+演艺”,催生新经济。围绕“中国演艺之都”建设,在成功打造《宋城千古情》《最忆是杭州》等演艺精品基础上,精心推出西溪湿地的《今夕共西溪》、建德的《江清月近人》等文旅演艺项目,大力引进全球顶尖太阳马戏《X绮幻之境》入驻杭州新天地太阳剧场,受到游客广泛欢迎,形成了“来杭州旅游、看杭州演艺”的良好口碑。四是推进“旅游+数字化”,探索新模式。上线“西湖一键智慧游”,将西湖打造成为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数字景区”;依托“城市大脑”文旅系统,大力推广非接触式服务和“10秒找空房”“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等应用场景,累计服务中外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在全国首推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数字经济旅游十景”。年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专门调研杭州旅游经济实验室时,给予充分肯定。
(三)载体带动,广泛宣传,持续扩大文旅融合影响。一是狠抓文旅融合IP打造。举办全球旗袍日、苏东坡文化旅游节等具有杭州特色的文旅节庆活动。连续两年举办“文旅市集·杭州奇妙夜”,着力打造杭州文旅夜间经济IP。今年5月19日,首次举办“宋韵杭式生活节”,开创了杭州文化雅集、文旅营销的新模式,活动转载量超过1亿次。二是狠抓旅游会展业发展。近年来,杭州成功承办了G20杭州峰会、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部长论坛、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快了杭州城市国际化步伐。定期举办中国动漫节、杭州文博会等重大活动,搭建了各类交流合作平台。结合“国际会展目的地城市”建设,推出包括云栖小镇、梦想小镇等十大新经济会议小镇;举办“杭州之夜”国际会议目的地推广、“杭州·新经济会议目的地”公关营销等活动;聘请10批共64位来自教育、医疗、文化等行业精英担任“杭州会议大使”,为杭州成功引进百余个国际性、全国性和地区性学术会议。三是狠抓杭州城市主题活动。配合“杭州国际日”和“杭州市民日”活动,通过非遗体验互动、“数字文旅”成果展示、文创产品销售等形式,展现历史与现代交融的“魅力杭州”;整合全市131个社会资源国际旅游访问点,推出“我在杭州学手艺”等生活文化国际推广活动,让国际友人在街头巷尾感受杭州鲜活的“市井生活”。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一)关于体制机制方面。市人大常委会在2019年10月审议《杭州市旅游条例》意见时提到,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没有很好地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尚未形成互联互促效应,在规模化、整体化方面还有待加强。出现这些问题,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体制机制不够畅通。比如大运河(杭州段)经营管理体制问题,存在市园文局、拱墅区、运河集团等单位多头管理的现象。主体管理单位不明确是运河在创建国家5A级景区迟迟未能成功的一个原因。比如文化旅游资源分散问题,分属于西湖风景名胜区、民宗局、林水局、文广集团等不同部门,也会造成具体工作协调难度增加的问题。
(二)关于文旅大项目方面。近几年,杭州重量级的文旅项目引进建设力度还不够大,与上海引进“迪士尼”、湖州引进“龙之梦”等重大文旅项目的城市相比,杭州与他们的差距在逐渐拉大。文旅融合发展,同样是“项目为王”,没有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再好的产业构想也难以落到实处。文旅项目用地规划和指标问题也成为影响文旅项目落地建设的重要因素。一是文化旅游用地在现有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和城乡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中缺少位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没有旅游用地分类,因此在相关规划中,也就没有相应指标的配置。二是文旅项目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对于用地指标需求增大,和总体上用地指标趋紧形成明显冲突。三是在“旅游+”理念的指导下,旅游业出现了很多新事物、新业态,大量非传统资源和非规划项目得到开发,复合型旅游用地越来越多,对传统旅游业用地管理形成了持续的挑战。
(三)关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大型文化设施建设进度还不快,省定“五馆一院一厅”还有缺项,文化中心和非遗中心建设、市艺校迁建等项目推进力度还不够大。全市每千人拥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018年在全省排名第7位,2019年下降至第9位。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如杭州人口规模的增长带来了人均拥有量的下降,但文化设施并不是每年在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是杭州的文化设施超前规划建设投入力度还需加大,与广州、西安等副省级城市相比还有差距。
(四)关于文旅融合深度广度方面。一是理念有待提升。部分市级部门和区、县(市)对“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等方面思想认识上还不够清晰。比如文化建设侧重考虑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文旅融合发展的规划和思考,而推动旅游发展则缺少文化资源的有力支撑。二是供给存在短板。在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上,虽然数量不少,但结构有待于优化、质量有待于提高,中高端供给、特色化供给还不够多。旅游产品、工艺品、艺术作品表演等转化为文化产品的能力有限,具有竞争力及市场影响力的融合精品产品还不够多。在“旅游+演艺”中,除了《宋城千古情》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外,其他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演艺产品数量还不多。三是融合发展不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还有待提升。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在融合中的应用较少,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不充分,“旅游+时尚”“旅游+文创”创新度、融合度还不强。会展旅游发展还不够快,在软硬件设施水平、市场主体能力与国内一线会展城市仍有一定差距。
(五)关于专业人才供给方面。高素质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在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既懂文化专业知识又懂旅游专业知识,既懂文化管理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表现出“刚性”缺口。同时,人才数量和结构也不平衡,不仅顶尖的艺术人才、产业融合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以及高级管理型人才缺乏,处于文旅第一线的导游、讲解员、小语种等专业性人才也因各种原因也有所紧张,文旅融合发展还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
三、下步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以此次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汇报为契机,主动适应疫情防控新常态,研究出台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建立健全旅游专班工作机制,持续加大重大文旅项目投资力度,倾力打造文旅金名片,拓展文旅消费新空间,丰富文旅产品新供给,优化文旅服务新环境,巩固深化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全力打造全国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
(一)坚持项目带动,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一是强化文旅“金名片”项目建设。加强重点文旅项目扶持,在要素保障上予以优先考虑,在资金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在国家、省级创建上予以重点支持,确保“金名片”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运营。二是强化特色文旅产品线路设计。围绕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南宋文化等核心元素以及数字经济旅游十景、非遗传承集聚区等新业态,打造一批高质量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围绕“拥江发展”,推进钱塘江诗词之路文化带建设和钱塘江文化水上旅游开发,打造“三江两岸”世界级黄金旅游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百企“联姻”百村的文旅赋能乡村振兴“6+X”计划,打造一批乡村微旅游目的地。三是强化文化兴盛行动实施。制定落实《杭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21-2025)》,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持续推进百城万村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开展送戏送书送展览下乡服务方式。推动长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社保卡为载体,实现阅读一卡通、服务一网通、联展一站通、培训一体化。
(二)坚持做强品牌,多维度激活文旅消费。一是持续提升杭州“奇妙夜”品牌。持续组织好“文旅市集·杭州奇妙夜”系列活动,构建“夜购物”“夜食堂”“夜旅游”“夜文化”“夜娱乐”“夜健身”六大板块。优化西湖、运河、钱塘江、湘湖、千岛湖、新安江等6个水上夜游产品,提升《最忆是杭州》、《宋城千古情》、太阳马戏《X绮幻之境》三大经典文旅演艺品牌。二是持续提升“杭式生活”文旅品牌。大力推广“我在杭州学手艺”“城市记忆工坊”等主题互动项目,呈现“醉江南、最科技、最人文”的杭州印记。持续扩大杭州全球旗袍日、中国动漫节等特色文旅品牌活动影响力和带动力。三是持续提升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杭州新一轮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和杭州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战略规划。以明年亚运会举办和亚洲之光国际艺术节落户杭州为契机,以国际标准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理念,塑造“中国首选的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
(三)坚持数字赋能,提升文旅消费体验。一是以文旅基建为抓手,发展沉浸式文旅消费内容。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重点发展数字内容创意生产、数字内容集成传输和新媒体文化产业。二是以城市大脑为依托,建立文旅产业资源要素库。梳理形成杭州文、商、旅资源要素数据库,企业可从中提取相关要素,按客户需求进行定制服务。三是以数字应用为手段,提高游客消费体验舒适度。进一步扩大“10秒找空房”“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覆盖面,提升使用率和满意率。以让游客“多游一小时”为主攻方向,通过数字精准分析,规划和推荐游览路线和行程安排。以数据联通和系统协同为支点,打通“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链条,实现“一码游遍杭州”。
(四)坚持强化支撑,优化文旅发展环境。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完善金融服务。用足用好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促进文旅产业发展、重要文旅设施建设、重大文旅活动举办。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优化用地政策,盘活存量资源。争取优先安排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用地计划指标,鼓励现有文化企业提高存量土地利用率。三是扩大惠民效应,加强人才培养。支持举办文旅消费季、消费节、文旅惠民促消费活动。制定杭州文化旅游人才发展规划,注重文旅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加大文旅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为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