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下的乡村振兴 上虞推动浙东古运河焕新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7-19 14:50   

流淌不息的浙东古运河,是活着的历史。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留住运河文脉,使其在现代文明的语境里焕发出新的生机?7月17日至18日,2021年全国高等院校浙东古运河(上虞段)设计竞赛评选颁奖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虞区校地合作活动在绍兴上虞区举行。业内知名学者专家、全球近百所高校参赛团队齐聚上虞区东关街道,为保护和开发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浙东古运河(上虞段)汇智聚力,通过文化和建设双向发力推动城乡品质大提升。

遗产保护,挖掘古运河“符号意义”

来到位于东关街道境内的浙东古运河(上虞段),漫步在石砖砌成的运河河堤上,堤下水光粼粼,岸上绿意葱葱,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随着夏日暖风扑面而来,河水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

浙东古运河(上虞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越绝书》记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据考证,此山阴故水道西起绍兴,东至今上虞东关街道炼塘村,全长约20.7公里,为我国较早的人工运河之一。东关街道内古运河、古纤道穿街而过,街桥相连,以河筑屋,船橹轻摇,构成一幅典型江南运河水乡的水墨画卷。

古运河,不只蕴藏历史的遗迹,也承载现代的希冀。“一直以来,上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浙东古运河(上虞段)的保护与传承,持续加大对运河沿线的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积极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上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金山中说,在新时代,如何挖掘出古运河的“符号意义”、“文化认同感”,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而这也是举办这次设计大赛的初衷。

今年3月,围绕古运河遗址公园设计、古运河沿岸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及“荷花荡”生态湿地公园设计三个选题开展研究,全国高等院校浙东古运河设计竞赛正式启动。前期,竞赛组共收到90个参赛队伍、102 个方案报名。参赛队伍来自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海内外著名高等院校。此后,经过组委会专家组两轮盲审,共评选出18个优秀方案,并通过依次答辩,以及专家组评选后,产生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为后续规划建设提供参照和蓝图。

如今,随着古运河建设按下“加速键”,这条流动着的千年文脉,已然摊开了一张“活化”地图,焕发出蓬勃生机。上虞区东关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期望借助活动契机,深挖浙东古运河(上虞段)文化瑰宝,做好运河古纤道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着力提升宜居宜业的江南水乡韵味。

校地合作,把脉乡村振兴发展

事实上,为汇聚校地融合发展澎湃合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此前已经与东关街道开展多次党建联合活动,通过在街道内的实地调研,探索如何利用古运河两侧的自然景观打造休闲亲水空间、提升村庄品质等问题。

“东关因古运河而兴,如何让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亮起来,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并且试图巧解的难题。”东关街道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城乡统筹等战略的落实,街道的城乡环境样貌得到很大改善。为完善集镇功能,东关街道新增投资近1.5亿元,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古运河环境整治提升等工程。

活动上,同济大学与上虞区正式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并在上虞正式挂牌“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实践基地”。双方将利用上虞现状发展机遇与同济大学博硕士研究生建筑、城乡规划专业知识,谋划乡村振兴发展,推动上虞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怀揣着振兴乡村的理想,2017年,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成立,这也是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生社团,由学校相关学科教授和博士组成专业导师团进行指导。社团成立后,每年组织二三十支实践团队赴浙江、福建、云南、四川等地18个县市的100余个乡村开展田野调查、公益活动,为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唐育虹期待着,借助新搭建的校外实践基地,与上虞区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解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下的乡村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加强学术团体与地方合作,活动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还与上虞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举行合作基地挂牌仪式,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朱介鸣受聘为合作基地顾问。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石慧 通讯员 王超  编辑:陈俊男
返回
流淌不息的浙东古运河,是活着的历史。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留住运河文脉,使其在现代文明的语境里焕发出新的生机?7月17日至18日,2021年全国高等院校浙东古运河(上虞段)设计竞赛评选颁奖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虞区校地合作活动在绍兴上虞区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