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凤凰山,曾经的南宋皇城所在地 历史感和烟火气交织 这里还留存着哪些宋时韵味?
发布时间:2021-10-27 14:55:00

image.png

本周五,2021宋韵文化节将在杭州启幕。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评价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那是一个让人怀想的年代。

诗歌、戏曲、文学、思想、建筑、科技、经济、生活方式……宋,都有着独到之处,创造了瞩目成就。

对杭州人来说,宋,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朝代。那时的文化绵延至今,已经成为了杭州的一部分底色,杭州人的基因里也已深植进宋的各种印记。

宋,宋韵,宋韵文化,到底给我们这座城市留下了什么?

在期待开幕的最后几天,一起来倒计时,一起去探寻那一份独特的韵味。

凤凰山,可能是杭州历史感和烟火气交织最浓郁的地方。

曾经的南宋皇城,在这里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在历史的长河里,它们悠悠流传下来,或明或暗。

而千百年来,百姓们在此一代代生活,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曾经的皇城,在老一辈的口口相传里,在平常见怪不怪的街角巷口一瞥间。

800多年前后,生活的痕迹,在这里交错相融,生生不息。

我们绘制了一张当时的南宋皇城图,比对现在的同一区块,试图触摸一下这交错的历史感,体会这份留传下的悠远韵味。

其实,或许还可以说,凤凰山只是一个缩影,作为皇宫所在地,这里是杭州和宋“交织”最密集、最浓郁的一个区块。而整个杭州都如凤凰山一般,都有宋时痕迹、宋时韵味。

宋韵,在城市的生活里,一直都在,历经千年,影响着我们一代代人,也影响着我们这座城市。

南宋绍兴十二年——

梆鼓声起,五更天,晨光熹微。

皇宫南门缓缓打开,百官神情整肃,鱼贯入宫。

公元2021年——

上城区少年军校总校门口,三岔口转角一块碑,标题四四方方几个字:临安城遗址。

路边平房走出的妇女,揉了揉眼睛,提着篮子往巷口走去……

时光自凤凰山潺潺流过。

800年前,宫墙里的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都化作800年后,灶台里翻滚的烟火味、三轮车经过的“收废品”声。

寻找留存在城市里的宋时韵味,我们来到凤凰山。

image.png

木栅栏处是

皇城北城墙

凤凰山脚路与万松岭路交叉口,一幢建筑的白墙上刷着“和宁门外”四个字。

建筑的主体是一家名叫“MONI CAFE”的咖啡馆。

年轻的老板很热心,走出来跟我们讲起了“和宁门外”的意思。

“南宋时期,官员们在北落马营、南落马营下马,步行穿过六部桥,自和宁门进宫。和宁门是皇宫的北门,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在和宁门的外围。”

从这里开始,沿着凤凰山脚路往南走,就进入南宋皇宫的地界了。

不过,这个重要的地标“和宁门”到底在哪儿?不是很好找。

在询问了一家早餐店、两户居民后,第四户人家终于有点门道。

沈阿姨家住凤凰山脚路的北端,她擦干正在洗菜的手,看了眼时间觉得离午饭还早,便亲自带我们去寻。

“我们小时候没东西玩,就附近瞎晃悠,这一带门儿清。北城墙遗址没什么东西,现在就一块路牌。”

她踏上凤凰山脚路214号的小斜坡,往一米多宽的弄堂里拐了三四个弯,最后停在一排木栅栏边,“喏,这就是你们要找的。”

这个位置真是难以言说。距山脚大概三层楼高,栅栏里头就是凤凰山的山体,芳草萋萋。

旁边的石碑上有介绍:南宋皇城北城墙遗址是现存不多地标可辨识遗迹之一,该段城墙遗址现存夯土宽度约11米,长约50米……

可惜,草太高了,我们怎么都没看出遗迹的模样。

沈阿姨说,木栅栏圈的位置就是遗迹所在,这里以前用的是铁丝,而和宁门则在北城墙遗址的东面。

image.png

凤凰山下那时没门牌

北城墙遗址在往老虎洞窑址的上山路的岔道里。

因此,离开北城墙遗址后,我们先去找这个南宋官窑的窑址。

运气好,遇到了晨练的徐大伯。

今年71岁的徐大伯,在凤凰山脚下住了数十年。他讲:“以前就是片荒山,我上小学时,经常带着麻袋上凤凰山,铲一大堆松针回去烧火。2002年,杭州开始实施西湖综保工程,凤凰山也开始修路了。

“山脚下的房子,大概是上世纪60年代时造的。”

在徐大伯幼年,家门口总响起邮递员的大嗓门:“张三住这里吗”“李四住这里吗”。他说,是因为那时候没有门牌号,后来才跟上。

徐大伯还想了想,以前山脚下还有殡仪馆。老一辈还是土葬多,人去世了,连棺材一起抬上三轮车运走,最后埋葬于深山。小孩子管三轮车叫“香蕉车”,骑“香蕉车”的是一个瘌痢头,戴着高帽子。

跟徐大伯分开后,我们一路上,还真的看到很多个“小土包”。有的就在山道边。

image.png

就地取土烧官窑

爬了大概20分钟,看到了老虎洞窑址。

进入前,要先经过一扇大铁门,铁门后面是一座小木屋,里面坐着值班的保安。

整个窑址安安静静的,回荡着保安打电话的声音。

“你们小心点啊!”知道我们是媒体记者,过来拍照后,保安说了一句话。当我迈进遗址的木质高台,突然明白了他这句叮嘱。

高台上的木板,很多都断裂了,有些看起来完好的地方,也被雨泡得发软,太用力就容易踩断。好在,据说这里马上就要改造了,原本之前就要改的,因为疫情延误了时间。

1998-2001年,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发掘了这处窑址,发掘面积约2300平方米。共清理出不同时期的龙窑窑炉3座、小型馒头窑4座、作坊10座、澄泥池4个、轱辘车基座坑12个、釉料坑2个、采矿坑遗址2处,还发现瓷片堆积坑24个。

当年的发掘现场,保安也在。

他眼睁睁看着大坑里的一堆瓷器,每个底座都印有“官窑”二字。

“我看到瓷器上面有裂痕,以为破了,结果别人告诉我这是冰裂纹。嗬,还挺别致的。”

如今,老虎洞窑址还依稀可见南宋时的一些生产痕迹,有一只素烧炉(用低温烘烤素胎坯件用的),还剩较完整的底座。

800年前,工匠们就在这里就地取土,再制作成精美的瓷具,送入皇室,期待遇到青眼嘉赏。

窑址后方,有一片取土区,这里的土跟别处不一样,是紫金土,为官窑的制瓷原料。

保安说,平时一些旅游团队会路过此地。这里有三条路,分别通往万松书院、万松岭路、凤凰山亭。

image.png

韦太后是“邻居”

接近中午,先下山填肚子。

凤凰山脚路沿街的凤山新村,一片老房子里传出起油锅的声音。

凤山新村的房屋,层高不过两三层。北面打头的几幢,在一个小斜坡上,坡道上栽满了南瓜藤。

紧挨着南瓜藤的,是居民自己支棱起的晾衣架。妇女双手环抱着脸盆,过来晒衣服。

然而,也有一位大哥看天色阴沉,出门收画眉鸟的。他的画眉鸟原挂在南瓜藤下,叽叽喳喳地叫。

大哥的邻居在门口理菜,她说,自己在这住了五六十年,原本房子只是一层的平房,后来加高过,也有部分楼幢修缮过。

她们却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曾是慈宁殿。

《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记载:“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和议将成时,高宗听说其母韦后有可能从金营中返回南宋,即命在大内中预先建造慈宁宫(也叫慈宁殿),等候太后南归后居住。”

慈宁殿,是太后居所。

南宋临安城的慈宁殿,住过韦太后等人。因而,凤山新村的居民,与韦太后还是“邻居”。

山脚下的美食圈

凤凰山脚路上,有名的“大同包子”店,挨着以前的东宫。

老生活区,总有这种“当地人才知道”的美食,“大同包子”是其一。

门口打麻将的邻里说,这家店最好吃的是豆腐包和刀切,均价2块钱。

可惜的是,我们到的时候,蒸笼早空了。

老板揭师傅让我们改天早点来,5点多开门,10点左右基本就卖完了。

“我们每天做一袋面粉的量,50斤面粉,具体能做几个包子我也没数过。”

揭师傅是建德人,做的自然是建德大包,比体育场路的建德大包早好几年。

每天早上,揭师傅的老婆、孩子、帮工就在店里,一边做包子、一边卖包子。店里还有一本“诚信本”,一些熟客买包子,有时候会先赊账,过几天一起结,那就先记在“诚信本”上。

以“大同包子”为起点,附近有一个小小的美食圈。

去之前,我们做了功课,美食圈里另一个名气很大的店叫“光头面馆”。

“‘光头面馆’早关门了。”依旧是门口的麻将客说,“关了好几年了。”

他建议我们去吃另一家,宋城路路口的面馆。

“请问面馆叫啥名儿?”

“没名字,你过去找人问一下,都知道的。”

拐进宋城路,在路人的指点下,果然发现了面馆。说是面馆,其实是两室的平房,腾出了一个房间当作餐厅,门口走廊是厨房。

这是一个退伍军人家庭。

当家的叫福根,杭州人;老板娘叫秀娟,北方人。

每天早上5点多,福根秀娟就骑电动车去新工新村买菜,秀娟说,虽然路远点,但是菜新鲜。

“我们做的是熟客生意,味道好了,人家才愿意来。用新鲜的菜烧面,就是我们的秘诀。”秀娟说。

面馆一般六七点钟开门,到下午一点关门。生意好的时候,福根锅都不用热,一单接着一单烧,秀娟负责招呼客人、收拾理账。

用来当餐厅的房间十几平方米,放了四张桌子。坐不下怎么办?门口摆两张椅子,矮一点的椅子坐人、高一点的椅子充当桌子——就像那种,特别有年代感、烟火气的“板凳面”。

我点了一碗菜肉面,碗里的肉是一坨一坨的,而不是一丝一丝的,青菜的量也多……最后肚子撑不下了。

等到客人少一点了,福根终于可以休息了。

我们突然发现,福根是个光头。

“老板,你们的店有招牌吗?”

他说没有,但是扫码结账时,收款账号写着“光头面馆”。

我们又问秀娟,秀娟笑着说:“我们也是‘光头面馆’呀,不过跟原先‘大同包子’边上的‘光头面馆’不是同一家罢了。”

懂了吧,如果以后找不到店,还是可以问路人——“光头面馆”在哪儿。

“倒骑龙”变文创街区

沿着“光头面馆”往西走几步,到上城区少年军校总校门口,就能找着“临安城遗址”的石碑了。

石碑所在,是南宋时的丽正门,也就是皇宫的南门。

古时候,皇宫所建方位常有两种:要么在民居北面(如唐代长安)、要么在民居中间(如北宋汴京)。因此,皇宫南门是大内的正门。

但是宋室定都临安城,皇宫建在民居的南面,被称为“倒骑龙”。丽正门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大门,但如果让官员进宫往这个门走,那得绕很大一圈,所以平日里常开的是北门和宁门,南门丽正门在大朝会时开。

在南宋时期,从丽正门进宫后,会先经过一个大广场,然后才到重要的朝会区。

朝会区现今的位置,是凤凰御元文创基地的入口,而凤凰御元主要对应朝会区西侧的宫内服务区。

这一带有好多文创园区,凤凰公社、凤凰御元、杭州大学生创业园(上城)、凤山拾遗创意园等,聚沙成塔,形成了馒头山文化街区,且入选了浙江省文化创意街区。

每个文创园区各有特色,进驻了众多工作室。《芈月传》的作者蒋胜男,就在这里开了个工作室。

凤凰御元位于凤凰山脚路7号,由一个闲置多年的旧仓库改建。园区里,有日系风格的烘焙店、原木特色的手工作坊、新锐设计师云集的众创空间等店,还有上百年历史的饮马槽。

天气好的时候,与网红模特偶遇的几率非常高。因为背靠温山软水,又有秀丽典雅的建筑点缀,出片率非常高。

image.png

如今的凤凰山市井图

高宗岩壁刻字为哪般

随后,我们开始步行上山。

该怎么形容南宋皇宫的四至?刚上山,我们就找到了“南宋皇城西城墙遗址”的石碑,但如果以为这里就是皇宫的最西面,可就错了。

《杭州南宋临安皇城考古勘探调查》提出:“西墙有南段,大部分是利用了凤凰山的自然山体。”

西城墙的北端与凤凰山南麓的陡坡相连,借凤凰山的地势作屏障。

在这个范围内,还能找到的南宋痕迹,一是摩崖石刻,二是月岩。

最重要的一块石刻,是宋高宗赵构亲刻的“忠实”二字,具体方位在圣果寺的路标附近(如今被工地的彩板围挡拦着,在山道上看不见)。

这个位置,接近凤凰山与将台山的交界了,也就是南宋皇城的边缘。

将台山,南宋时曾是御林军的“殿前司营”,亲军驻扎护卫皇城的营盘。

为什么宋高宗过来检阅兵将,会刻下“忠实”二字,后人猜测纷纭。高宗刻字是在绍兴十七年,这一年是抗金名将岳飞被杀害的第5个年头。

有人揣度,高宗是想起了岳飞,所以刻字警示大臣的忠心。《凤凰山圣果寺志》记载:“《郡志》云:‘忠实’,宋高宗御书,以褒命臣者。”

钱兆元有诗云:“忠实如何似我心,我心不变汝何能。钱塘江水虽无尽,尚有晴枯未必深。”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忠实”石刻正上方的山道边,还有二字石刻“凤山”,为南宋淳熙十四年王大通所书。

再往山的西面走,抵达月岩。

月岩在《七修类稿》中有记载,它由一组岩石组成,掩映在岩峰峭壁中。岩石顶端有一个通透的天然孔窍,称为“月窦”,岩石正下方是桂月池。

月岩曾是南宋皇城的御花园。每年中秋节,皇帝带人到这里赏月,能看到独一无二的景致:当明月升起,月光透过岩顶的“月窦”,投影在桂月池中,形成“月循窦中入,地下玉镜旋”的妙境,也就是空中、岩顶、水面各有一轮明月。

“月岩”因此得名。

庙里不见老和尚

临到下山,七拐八拐,误入了迷踪。

看到半山腰有一座栖云寺。

栖云寺,是南宋时期的皇家寺院,在明代香火兴旺,曾出过净土宗第八代祖莲池大师。寺庙在上个世纪遭毁,后来有位广忍法师凭一己之力,多方化缘,才逐渐恢复生机。

现在网上有很多普通老百姓写的回忆录,提及与广忍法师的结缘。有人曾看到广忍法师用膳,只有一小碟豆腐乳伴饭吃;有人说他是上海金山、松江一带人氏,讲禅时带着浓浓地方口音……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很多老杭州心里,提到凤凰山上的“老和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2002年,广忍法师仙逝,享年92岁。

如今,栖云寺的方丈年纪不大。我们在栖云寺门口,遇到了挑柴的常净师父。常净告诉我们,方丈现在常住海潮寺,在凤凰山这里反而难见着。

常净挑柴时,我们在后头跟着,见到了寺庙侧门的灶房,里头几个土坑头,还有很多碗,不过都积了灰。

“现在有煤气灶也有空调。”常净说,言下之意灶台不用了,而且庙里没有外人来,每天随便烧点就自给自足。

再往里,便进不去了,因为通往大殿,现在不对外开放。

离开时,常净向我们道别。

走远了又回头,只见山里有座庙,柴门闻犬吠。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凌姝文 通讯员 吕啸 李凌婧 制图 高薇 摄影 江玥   编辑:郑海云
凤凰山,曾经的南宋皇城所在地 历史感和烟火气交织 这里还留存着哪些宋时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