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武林熬鳝,桂花一香,就成了一半
发布时间:2021-11-03 09:28:48

前言:从望湖宾馆的落地窗前望出去,远处的翠峰隐没在山岚间,不时有白鹭成群划过天空。湖面波澜不兴,高大考究的画舫和质朴的摇橹船往来穿梭,泛起涟漪。馥郁的桂香乘着微风轻轻袭来,略过面庞,醺醺然叫人以为是人间天堂。

闻桂花香赏秋景,让整个秋天都变得立体起来,让人觉得可感可亲。


南宋时期,江南有两位名厨娘。一位是杭州人非常熟悉的宋嫂,她在钱塘门外制作的“宋嫂鱼羹”得到过宋高宗的赞赏,流传至今仍是杭帮菜中的“招牌选手”;另一位则是浦江县吴氏,她撰写的《浦江吴氏中馈录》记录了大量南宋菜色,书名中的“中馈”二字,指的就是妇女在家中操持饮食,“中馈录”就是她记录下的种种菜谱。

其中的一道炉焙鸡,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餐桌上,用酒和醋焙鸡的巧思更是被继承和改良,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菜品供人们享用。

image.png

用“炉焙”的手法做牛尾 口感更丰富

《浦江吴氏中馈录》这样记载炉焙鸡:“用鸡一只,水煮八分熟,剁作小块。锅内放油少许,烧热,放鸡在内略炒,以镟子或埦盖定,烧及热,醋酒相半,入盐少许,烹之。候干,再烹。如此数次,候十分酥熟,取用。”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宋时,天气转凉后,用来取暖温酒的小暖炉不可或缺。炉下燃薪火,炉上烹佳馔。“炉焙”,顾名思义就是在炉上慢炖。望湖宾馆内,中餐厅厨师长韩健正用做炉焙鸡的方法烹制炉焙牛尾。比起鸡肉的酥烂,牛尾更多了一份筋道,口感上要更加丰富。

先将老姜略微拍碎,切成小丁,同时将蒜子对半切开备用。之后同牛尾一起放入清水中煮至八分熟,这种做法既能更快出品菜肴,又保证了牛尾的形态。

韩厨说,“做这道菜一定要选择好的原料,品质差的牛尾煮完就缩水了。”

取出牛尾放入冰块中,充分冷却,使牛肉的口感更加紧实。之后将牛尾改刀成两厘米厚的块状,以便烧制入味。

独门酿制的桂花酒

增添牛尾风味

起锅加入菜籽油,将牛尾炒至表面金黄,使其味香而形不散。继续加入姜丁和蒜子翻炒,加入少量盐和白糖提味,再加入少许醋软化肉质。

转小火,盖上吴氏的“小心机”——镟子,“镟子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铁锅盖,只是镟子更小,能够把香味牢牢锁住。”韩厨说。

这时就轮到桂花酒上场了,韩厨颇自豪地说:“没有丝毫的勾兑,原汁原味,桂花的香气特别浓郁,酒也带着股特有的清甜。拿来做菜,倍儿精致,味儿也倍香。”

image.png

用桂花酒和醋上色提味

不用酱油却有酱香味

轻轻地把桂花酒和醋淋在镟子周边,让其慢慢渗入牛尾里面,充分“焙”入味。等到汁水收干时,继续加入,这样持续反复三四次,使酒醋和原料的香味、口味充分融合。

韩厨说,“像酒和醋这样发酵过的食物烧制时所产生的香气,是别的调料怎么都调不出来的。而且用酒和醋焙出来的牛肉,颜色比酱油更加红亮,香味更加醇厚。虽然没有用酱油,但是出品时牛尾会带有酱香味,很好吃。”

随着酒醋的不断加入,浓郁的咸香逐渐包围了鼻腔,牛尾的颜色也随着汁水的浸润变得鲜亮。

网友小玲:“光是看着就流口水,没想到用醋和酒就能烧出这么好看的颜色!”

揭掉镟子之后,大火收干剩余汤汁,淋入最后一遍桂花酒。大火收汁彻底激发炉焙牛尾的香味,看到牛尾红亮油润的色泽,更让人食指大动。牛尾酥香不腻,下饭绝佳。

一道菜的生命力,体现在它能不断地摆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传承和创新,密不可分。


杭州,旧称武林,自诩白衣卿相的柳永曾来到这里,写下了《望海潮》。其中一句“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享誉南北,盛赞杭州的繁华秀美。

杭州的繁盛不仅体现在风景上,还体现在饮食上,武林熬鳝就是很好的诠释。武林熬鳝自南宋起就是一道名菜,先后要经过腌制、油炸、收汁、蒸制四道工序,不仅原料精细,工艺更是繁琐考究。

武林熬鳝这道菜,除了菜名带着杭州,也用了不少杭州特产,桂花就是其中一样。

当季新酿的桂花酒

成了武林熬鳝的一味好引子

最近一段时间,杭州秋日里的最强流量选手非桂花莫属。古人曾这样形容桂花:“虽无艳态惊群目,却有清香压九秋”。为了留住桂花的好滋味,桂花蜜、桂花酒出现了。南宋时期,酒肆林立,以花入酒也是常事,桂花酒就是常见酒之一。

为什么说桂花一香,武林熬鳝这道菜就成了一半?当季新酿的桂花酒,芳香馥郁,清甜爽口。中国烹饪大师、望湖宾馆行政总厨方星说,“烹饪时,需要分次加入桂花酒,酒的滋味随着时间一点点地沁入鳝段里,这道菜才香。”

在武林熬鳝里,桂花酒就像是一味引子,让菜的风味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更添了一份秋日意蕴。

六七两的田黄鳝

还原南宋宫廷名菜

武林熬鳝在南宋是宫廷名菜,“长且厚的鳝段,才能显出皇家气派,为了还原这道菜,我们选用的是六到七两重的田黄鳝。”方厨说。

黄鳝素来有水中人参的美称,立秋过后,更是肥美,一条足有六七两重的金华田鳝,肉质更是细腻。方厨正在处理已经去骨的黄鳝,先将黄鳝切成十二厘米的长段,然后做麦穗状改刀,他特别强调,“因为要还原这道菜,我们用的黄鳝比较大,所以改刀要切得深一点,一是为了入味,二是为了定形。如果自己在家做,小一点的黄鳝也可以做出一样的味道,改刀就要相应调整,可以切得细一点、浅一点。”

image.png

接下来就是腌制鳝段,适量的桂花酒、黄酒、胡椒粉,再加入盐和湖羊酱油,腌制不但去除了腥味,还为鳝段加入了底味。

起油锅,小火炸制蒜子,制作蒜油,待蒜子表面金黄后捞出沥油。待油温升到六七成,下入鳝段,改刀后的鳝段遇高温自然卷曲,变成了麦穗状。

高温让黄鳝穿上了一件脆香味的外衣,内里仍汁水充盈,还带有一丝蒜香味。

蒜子屡刷存在感

“熬”字可见宋人烹饪之考究

“熬”是一种烹饪手法,相比炖煮而言,汤汁收的更少,重点是让食材充分吸收各种辅料的味道。南宋时期,烹饪手法已经开始求新求变。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记载:以“煮”“炒”“烧”“炸”等多种烹饪方法制各类江河海产菜肴,“熬”也是其中之一。当时的厨师们为了更好突出食材风味,已经会选用不同烹饪手法来制作佳肴。

另起锅下姜片,炒至焦香,再加入炸制过的蒜子和鳝段翻炒,少许黄酒去腥,少量多次加入桂花酒增加风味。适量湖羊酱油、白糖、胡椒粉、桂花糖、醋和水调味,加盖“熬”制,收汁后淋上些许香油增香。

接下来是蒸制,夹起鳝段放入小碗中,缝隙中填满蒜子,倒扣蒸制10分钟。“小火慢蒸过以后,蒜香味才能跟黄鳝在一个封闭的器皿中完完全全地融合在一起。大蒜的味道和黄鳝很配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特地熬蒜油,因为香啊!”

“熬”让鳝段吸收了各种辅料的味道,而蒸制则让味道更加融合,也让鳝段的口感变得更加绵软。

网友@绝绝小桃子,“武林熬鳝经常看种草笔记里面有博主分享,真是南宋非常有代表性的菜!”

装盘后的武林熬鳝,鳝段乌黑光亮,在嫩黄色底盘的衬托下,更显色泽分明。轻轻咬一口,蒜子香糯入味,鳝段绵软、咸香滑润,一丝若有似无的桂花香更让人欲罢不能。

学做南宋菜

武林熬鳝

原料:田黄鳝700克,大蒜子50克,桂花酒20克,酱油80克,胡椒粉少许,生姜50克,黄酒80克 ,盐10克,白糖100克,米醋20克,香油10克。

制作方法:

(1)田鳝去骨,洗净血水,切成12厘米的长段,麦穗状改刀。

(2)加入胡椒粉、黄酒、桂花酒、盐、酱油腌制10分钟。

(3)放油,先炸蒜子,炸至金黄后捞出沥油。

(4)待油温升高至六七成,放入鳝段,待其自然卷曲后捞出沥油。

(5)起锅下姜片,小火炒出焦香,加入炸制过的鳝段和蒜子,加入少量黄酒去腥,少量多次加入桂花酒,增加风味,再加入少许酱油、白糖、胡椒粉、醋和水调味,加盖炖煮。

(6)加入少许桂花糖,收汁后淋入少许香油提色。

(7)将鳝段夹起放入小碗中,缝隙中填充蒜子,倒扣蒸制10分钟,摆盘出品。

炉焙牛尾

食材:牛尾250克、大蒜子30克、小葱30克、老姜30克、菜籽油45克、酱油20克、白糖30克、桂花酒60克、食盐20克、米醋15克、土豆丝80克

制作方法:

(1)生姜略微拍碎,切成小块,大蒜子对半切开,方便入味。

(2)牛尾佐葱姜炖煮90分钟至八成熟,捞出放入冰块,充分冷却后改刀成2厘米厚的小片。

(3)用菜籽油炒至牛尾表面金黄,加入蒜子、姜块继续翻炒,放少许盐和白糖调味,放醋使肉质软化。

(4)转小火,加镟子小火慢焙。等到汁水收干,继续加入酒醋,淋在璇子边缘,持续三四次。

(5)汁水收干后,按大小依次装盘,放少许土豆丝点缀。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侯惠惠 摄影 梁孟澄 侯惠惠 实习生 高金紫威   编辑:郑海云
杭州的繁盛不仅体现在风景上,还体现在饮食上,武林熬鳝就是很好的诠释。武林熬鳝自南宋起就是一道名菜,先后要经过腌制、油炸、收汁、蒸制四道工序,不仅原料精细,工艺更是繁琐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