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拾遗·千年宋韵①丨南宋御花园寻踪——柳浪闻莺
宋韵迹忆  发布时间:2022-01-18 08:30   

前言

宋韵文化的基因,藏在杭州这座城市里,也藏在美丽的西子湖畔。

穿越千年,这些历史文化沉淀,纵使时光流转,依旧散落在各个角落。

如今,让我们采撷起那记忆的碎片,找寻宋韵文化在西湖胜境的踪迹,一一呈现,细细品味。

南宋御花园寻踪——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

明·万达甫

柳阴深霭玉壶清,

碧浪摇空舞袖轻。

林外莺声啼不尽,

画船何处又吹笙。

在春日,要是想去西湖走走,最好的赏景点莫过于柳浪闻莺了。

作为南宋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满目所及皆为绿色,身处其中,伴随着阵阵鸟鸣,心旷神怡,仿佛脚步都轻快了不少。面对着宽阔的水域和草坪,人在公园游,心就醉在这样的神韵之中。

柳浪闻莺位于西湖南山路一侧,地处市中心,却不显嘈杂,是清波门外一处隐匿之地,也是欣赏西湖三面云山、一湖秀水的绝佳去处。

那么,历史上的柳浪闻莺,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历史上的柳浪闻莺

南宋时孝宗皇帝在清波门外建御花园,取名“聚景园”,又名西园(因地处城之西)。此园范围甚大。南至清波门,北到涌金门,东倚城垣,西临西湖水面。园内沿西湖的湖岸上遍植垂柳,固有柳林之称。

主要殿堂为会芳殿,亭榭有20余座,引西湖水入园,开凿人工河道,上设学士、柳浪二桥。

“西湖十景”之一“柳浪闻莺”就在此处。孝、光、宁三朝皇帝经常来此园游赏。宋孝宗临幸此园最多,故殿堂亭榭的匾额多为孝宗所题。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蒙古人铁蹄踏入杭州,南宋灭亡。“柳浪闻莺” 景观随之败落,到了元朝几乎沦为坟茔。

直到清雍正年间,李卫疏浚西湖,重修旧景。

康熙和乾隆两代皇帝对 “柳浪闻莺” 情有独钟,南巡时不仅多次驻跸观赏、御题碑刻,还将 “柳浪闻莺” 搬入了北京圆明园、成为入驻两朝御花园的园林景观,实属罕见。

据《西湖志》记载,“柳浪”原指柳浪桥,在清波门(杭州古城门)外的聚景园(南宋皇家园林)中,但到清代已经找不到柳浪桥的遗迹了。因此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题写“柳浪闻莺”匾额时,改在涌金门(杭州古城门,在清波门以北)之南,古称“柳洲”的亭子湾一带,于灵芝寺显应观故址建设亭榭,悬匾立碑。

清末神州大地硝烟四起,战火所到之处,无一幸免。直至1959年,柳浪闻莺重建,昔日胜景才重现眼前。

“不出城廓获山水之趣,身居闹市有林泉之致”。经岁月的洗礼,如今的柳浪闻莺已转变为大众亲近的生态公园。

园内依然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的景观基调,沿湖堤岸和园路主干道路栽种了垂柳及狮柳,醉柳,浣纱柳等特色柳树,一些建筑夹杂在柳树中,半隐半显,赏心悦目。

位于中央的“闻莺馆”已辟为茶座,闻莺馆后有“日中不再战”纪念碑,东面建有钱王祠,沿湖有御码头、御碑亭、翠光亭等,柳岸、亭台楼阁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

老杭州人将此地作为遛弯、锻炼,闲游的好去处,游客也纷纷到此打卡,徜徉在一片“绿柳如烟”的醉人景色里。

来源:水域管理处  作者:素材文案/王超 照片提供/江志清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