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王故里 宋韵临安丨寻宋②:天目窑遗址
宋韵迹忆  发布时间:2022-03-16 08:30   

天目窑遗址群分布在浙江省临安区中部的於潜镇和天目山镇境内,同属天目山脉,互相接壤,遗址因地而名,属宋至元代古窑遗址。窑址大多保持停烧时状态,堆积层厚,窑床格局保存完好,反映了当时瓷业的生产状况。天目窑瓷业的沿革,始于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代。元、明时期,由于大旱和战争的影响,生产荒废,天目窑业也随着元代社会经济的动荡而逐渐衰落。

民国29年(1940)6月,浙西行署在临安、於潜、昌化考察,发现绍鲁宋瓷窑,获大量遗存瓷器,首次揭开“天目瓷”的神秘面纱。此后,文物部门经过多次实地调查又发现了多处窑址,因此其地位也愈发重要。2013年3月5日,天目窑遗址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址群可分为东、西两个窑区,总分布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窑区主要产品可分青白瓷、黑釉瓷及少量的酱黑釉瓷。东区(绍鲁区)有窑址十多处,采集的瓷片中以青白瓷为多,黑釉瓷较少,器型品种多达10余种,且釉色纯正,胎质细白,制作精美,是宋时浙江烧制青白瓷的极为突出的代表。而西区(凌口区)的二十多处窑址中青白瓷反而没有那么出众,黑釉瓷的质量要高出一等,器型也较为丰富。黑釉制品,在陶瓷界、文物界是重要的研究领域,甚至为日本文化所崇尚,在国际有较大的影响。据研究最初传入日本的天目盏并非贸易性质,而与禅林修行有关,其影响可见一斑。

现馆藏于临安博物馆

天目窑青白釉印花瓷执壶

天目窑烧造时间长,烧制产品多样,其中以生产青白瓷和黑釉瓷为主,器型则以盘、碗、壶、罐、盏等实用器为主,窑址密布,并具有一定规模和商品化特征。此外其独特的装烧方式和装饰工艺,如划、刻、印、点等多种方法,黑釉瓷多有窑变,装烧方法采用匣钵装烧和青白瓷与黑釉同窑迭烧,这些方法也形成了天目窑产品的特色。天目瓷作为诞生在吴越文化的中心临安的特有瓷种,也更增添了一份特殊意义。

黑釉瓷

2020年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展开对天目窑遗址的发掘工作。随着调查和发掘工作的开展,对了解天目山地区制瓷手工业的发展脉络及同时期浙西与周边地区制瓷业的交流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资料,进一步丰富了浙江乃至全国宋元时期古窑址文化内涵。

为研究天目山地区宋元时期茶禅文化的发展带来积极意义,也为国内外其他类型遗址出土瓷器的产地识别提供了更为浩广的资料库,进而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拓宽了思路。

来源: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