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桥位于建德市乾潭镇梓州村下梓洲自然村西山脚,坐落在梓州小溪之上,建于宋咸淳元年(1265年),是建德、桐庐通往浦江的要路。
△西山桥全景照
西山桥是一座条石单拱桥。桥墩建在梓州溪两边的岩石上,全长12.7米,宽3.1米,高6.3米,拱跨度11.2米。桥面是用石板铺接而成。西山桥采用单拱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建造,桥呈五边形,每边以6根竖向石条上顶2根横向石条为一组,共五组,38根石条构成拱架,然后用青石铺砌而成。石梁与斜撑、斜撑与斜撑之间设角隅横石,角隅石两侧凿出浅浅的卯口,与斜撑成多铰连接,角隅石与桥身同宽,用以加强桥身并券与券之间整体联络。每道撑、梁之间,拱脚部分用石块砌实,拱身以上用石板镶铺,保留了木拱虹桥的建桥工艺。桥面横梁侧面有题记,“咸淳岁在乙丑”六字尚能辨认,余字已模糊不清。
△西山桥桥沿细部照
△西山桥内部结构照
元末明初的诗人翁合老为西山桥留有诗一首
梓州胜迹是炉峰,笔架排青接太空。
玉柱昂首丹凤宿,溪边垂钓峙西东。
光照白壁山舀日,石渡桥横势跨虹。
东坞岭高龙未到,西山山外夕阳红。
诗中所描述的石渡桥便是西山桥。据说诗人翁合老与明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是同窗(宋濂浦江人,梓州翻越马岭即是浦江),朱元璋曾请他出山为仕,不应召,便隐居在梓州青山脚下。
折边形桥始于汉代,流行于两宋,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即为木结构折边形拱券的拱桥。折边形石拱桥是浙江特有的桥梁类型,在我国石梁桥向石拱桥的演进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其更接折拱桥的构造,故仍作为拱桥的一种类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折边型拱桥在梁架拼合联结技术上,有更高的力学平衡要求,因而架设的难度更大,所以比较少见。西山桥作为该桥形的典型代表,其结构合理,用料讲究,虽经七百多年风雨侵蚀,仍完整保留至今,在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此桥为浙江现存不多的宋代桥梁之一。西山桥结构严谨,造型优美、独特,是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发展轨迹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西山桥国保保护标志碑
2013年西山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