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风尚·寻宋①丨“潮神”张夏与石塘修筑技术
宋韵迹忆  发布时间:2022-02-22 08:30   

“沿江十八庙,庙庙供张公。”这句俗语在萧绍大地上广为流传,张公是为何人?何以得到萧绍百姓如此的崇敬?这背后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潮治水历史。今天就跟随萧博君一起走进“潮神”张夏的事迹吧。

(音频:徐洁怡)

缓缓铺开萧山的历史地图,唐宋时期的萧山正处于钱塘江南大门入海口。钱塘江水孕育了萧山的繁荣,汹涌的江潮也时刻威胁着江岸百姓的生计生存。因此,历代政府格外重视海潮防御,以泥土垫筑海塘,抵御潮水。但土塘坚固性差,极易冲毁。五代吴越王钱镠又通过竹笼盛巨石、以木桩固定的“石囤木桩法”,建成六和塔至艮山门的捍海塘,防御程度大大提升。但竹笼同样容易损坏,需要经常维修。到北宋年间,钱塘江海塘已经多年失修,人民深受潮患之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夏开创性的以石塘代替土塘和柴塘,筑成坚固的海塘防线。

张夏是萧山长山人,家中排行六五,也称十一郎官,其父张亮曾为吴越国刑部尚书。张夏早年知安徽泗州时,就曾以“募民”的方法修建堤塘,疏导河渠,有较高的水利工程专业知识和组织大型水利工程的指挥能力。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张夏以工部郎中出任两浙转运使,着手主持筑塘治水工程。

张夏修筑的石塘充分利用了前人的技术,又有科学创新。首先将土塘与石塘结合,外侧叠砌块石,内侧密筑土堤,,石块防潮浪和水流冲刷,土堤防透水。砌石有收分,筑土有斜坡,形成一上窄下宽的梯形端面,堤身结构更稳固。同时塘脚放置竹笼石塘,减少水流顶冲。塘线略作弯曲,尤其在塘线转弯处不作折角,既可顺势水流,又可消杀潮势,极大提升了海塘的抗冲能力。

张夏不仅在海塘修筑技术上突破创新,更将筑塘与护塘结合。经朝廷批准,张夏在六和塔至青阳门十二里海塘沿线设立了捍江兵士五指挥,专司钱塘江海塘建设与保护。组织二千兵士,分兵把守,分段分责。张夏的石塘修筑技术在我国江海堤塘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石塘建成后三年,大风驱潮,势益湍急,巍然屹立。塘外江潮汹涌,塘内田畈河流交错,人民安居,张夏以他的智慧和果敢践行着“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使命。

来源:萧山博物馆  作者:潘婷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