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 宋韵迹忆丨寻宋⑨妙庭观里的仙女传说
宋韵迹忆  发布时间:2022-02-21 08:30   

2022年是“宋韵迹忆”主题宣传年,为了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富阳博物馆特别推出“富春山居 宋韵迹忆”为主题的宣传专栏,包含“说宋”“寻宋”“品宋”“传宋”四个子栏目。

在“寻宋”栏目,每期带大家走进一处“迹忆”点,感受富阳的宋韵文化。现在,请跟着小编一起走进第九处——妙庭观。

寻宋·妙庭观里的仙女传说

妙庭观是富阳两宋时期著名的道观。根据《富阳县志》记载:“妙庭观”坐落于富阳县西北十五里的临湖村,旧号明真观。

相传妙庭观原是古代仙女董双成的故居,她的先祖是商朝史官,商亡后定居在浙江之畔,结庐而居,种桃成林。董双成采撷桃花,配以山中芝草炼制丹药,闲暇时吹笙自娱。传说她吹笙时,会引来百鸟翱翔。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董双成炼成了一炉“百花丹”,异香扑鼻,服食数粒后,白日飞升。成仙后,她任王母身边的玉女,替王母掌管蟠桃园。

华三川《董双成》

 《浙江通志》中收录了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杭州观察判官欧阳经所撰写的一篇《妙庭观碑记》,“西王母之侍女,其得仙不知几千百年之久,而金丹迄今不变。富春西北有山,秀㧞云烟缥缈,邑人曰此董双成宅也。”

据说董双成丹成得道的那一天,她倚在桥头吹着玉笙,一只仙鹤从天而降。董双成骑到仙鹤的背上,仙鹤驮着她冉冉飞升,鹤声唳唳,惊到了附近的民众,大家纷纷站在桥上,痴痴地看着董双成慢慢地离去。

这座桥,后来被称作了望仙桥。

据光绪年《富春县志》记载:“望仙桥在县东南三里望仙村,世传董双成于此升仙,立桥望之因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刘智等募资重建石桥。”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妙庭观”改赐名“董双成故宅”。在宋代还有一个传说,一个叫朱去非的道士凿池得丹鼎,覆以铜盘,承以琉璃盆,盆即破碎,丹亦飞去。

这是当时富阳非常轰动的一件事情,道士朱去非在妙庭观挖出了董双成昔日炼丹的丹鼎,鼎上覆盖着一只铜盘,鼎下托着一只琉璃的盆子,鼎里居然还有董双成当年还没有吃完的金丹。

当时在杭州做官的苏东坡一听说,也很兴奋,于是快马加鞭,兴致勃勃地赶了过来。苏东坡一路奔波,风尘滚滚,只可惜等他赶到的时候,琉璃盆已经摔破了,鼎中的金丹也被人哄抢一空。苏东坡只看到了丹鼎和铜盘。

苏东坡对这件事情颇有感慨,他说:

“人去山空鹤不归,丹亡鼎在世徒悲。可怜九转功成后,却把飞升乞内芝。”

“琉璃击碎走金丹,无复神光发旧坛。时有世人来舐鼎,欲随鸡犬事刘安。”

后来,有位叫董元行的道士挖出了一块奇妙的铜牌,上面残留着隐隐约约的文字:“我有蟠桃树,千年一度生,是谁来窃去?须问董双成。”字画精楷,其阴刻“王母云中乘凤”。

南宋绍兴初年(1131年),观内建香风堂玉笙庵,供奉李白写的那首《月华词》,以及道士董行元掘土得的那块铜牌。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道士朱行修缮殿堂,又挖出了一只三足两耳的铜盆,深四尺多。

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富阳知县程珌帮助道士王以存复旧丹坛,建新楼。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南宋抗金名臣王十朋从杭州回老家,取道富阳,借宿在临湖“妙庭观”。

“小小琳宫气象清,云骈遐想董双成。灵丹炼就覆金鼎,仙鹤飞来闻玉笙。两绝老坡吟处境,千秋太白曲中名。尘埃奔走东归客,寄卧一庵听雨声。”

妙庭观又名“董双成故宅”

临湖村现在已不可寻,根据县志记载,应该就在今阳陂湖一带。据康熙《富阳县志》记载,今天的湖塍村、观前村同属古临湖村。临湖村范围较广,从县西六里金家桥,到县北二十里董仙桥、县北十五里清慈塘,县北十二里长福罗汉院,都是临湖村范围。古临湖村原有相当多的庙宇祠堂和民居等古建,有前后吊马凉亭、上下牌楼等等,村内还有大量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但如今,除长福禅寺,整个阳陂湖范围所有古建均已不复存在,十分可惜。

“宋韵迹忆”系列线上宣传活动由杭州市富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杭州市富阳区文物保护中心组织策划。让我们穿越千年,去寻找富阳最深处的那一抹风情,去发现富阳最美的人文魅力。

来源:富阳博物馆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