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烟火·礼仪篇②丨百变男孩之冠礼
宋韵迹忆  发布时间:2022-03-09 20:00   

上次我们了解到,女子年满十五岁,许嫁,办成人礼,称为“及笄”。那么男孩子呢?

《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弱冠”一词用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意思是说,二十岁时身体尚未强壮,但要举行冠礼。

“冠”指帽子,从古文字形上看,“元”指人的头部,“寸”指人的手部。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用手戴帽子”的意思。

北宋,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制定了冠礼的仪式。仪式载于其《书仪》之中,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fú]头。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sì]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冠礼三加中的祝词:

始加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

词藻大致都是祝福被加冠者成年之后的路途顺遂。

三加之冠都不同,服饰装扮也不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宋代的男孩子们不同的造型吧!

《朱子家礼·冠礼》冠服:

(1)童子服:双紒[jì],四衫、勒帛、采履。

双紒,即双丫髻,也叫总角,这是最普遍的儿童发式,一般绘作左右两个发髻,但也有认为是将发髻做成两个环,发髻用朱红色锦绦扎系,这叫“紒”。

宋 苏汉臣 灌佛戏婴图轴局部

儿童发式还有“鹁[bó]角”:留前发及两侧发,其余剃去,前发下垂至额,两侧头发编成辫,下垂。

穿四衩衫,显然这是便于活动,与童子不裘裳、不帛襦袴是相同的。童子衣一般叫采衣,该用缁布为衣,而饰以锦缘,锦一般用朱红一说,童子衣不加腰带,但在两襟有带子系束。

宋 苏汉臣 百子嬉春圆页

(2)初加:缁布冠,服深衣、大带、纳履。

选自影视剧《雪中悍刀行》冠礼片段

宋代,好以幅巾代缁布冠。

(3)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带、系鞋。

帽子为纱帽,或绉纱帽。《宋史·舆服志》说:士大夫尝好帽以乌纱,衫以皂罗,角带,系鞋,皂衫大概为直裰一类。

(4)三加:幞头,服公服、革带、纳靴、执笏[hù]。或襕衫(父无官者),纳靴。

幞头又名折上巾,有漆、纱二种,宋明公服同之,较有棱角,展脚各长一尺二寸。公服用贮纱或纱罗绢,袖长回肘,袖宽三尺(约合今一米二)。

选自影视剧《大宋宫词》冠礼片段

各类宋式幞头

官史公服

通过以上图文,想必大家对宋代的“冠礼”也有所了解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的礼仪已经不在流行,但是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可以为传统冠礼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去学习、创新和实践新的冠礼。

来源:萧山博物馆  作者:颜春燕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