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迹忆④丨纸剪宋韵
宋韵迹忆  发布时间:2022-02-11 08:30   

2022年是“宋韵迹忆”主题宣传年,为进一步挖掘和宣传淳安两宋时期文化,发挥淳安宋韵文化价值,淳安县博物馆将结合我县宋代文化文物资源,不定期推出馆藏两宋时期精品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或文化景点的系列文章,与大家一同寻宋、说宋、品宋、传宋。今天推出第四期淳安剪纸。

2月13日(正月十三),淳安博物馆将举行“品宋韵·闹元宵”2022年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内容是“剪纸”,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剪纸”这项民间艺术。

剪纸

将纸片对折几番,用剪刀来回地剪,剪纸艺人的动作看似随意又似有规律,在工具停下之前,你无法预料到,一张薄薄的纸片将会在他们手中变幻出什么花样来,花卉动物,人物风景,亦或故事场景……凡能想象到的,就没有剪纸艺人“剪”不出来的。

当一幅剪纸作品完成,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总会使我们感到不可思议:如此精美的“画”竟是剪刀剪出来的!剪刀,一种尖锐的带有“破坏力”的工具,在剪纸艺人手中却成了灵巧的“画笔”,赋予“废纸”以生命。

民间剪纸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在我国民间流传极广,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它是寻常百姓慧心巧手的艺术结晶。

在中国民间,从北到南,剪纸艺术呈现不同的艺术特点,各领风骚。北方的剪纸粗朴豪放、单纯简练、清丽秀美;南方的剪纸色彩富丽、手法多变、装饰性强。

淳安民间剪纸自古有之,广为流传,具有“凝练概括,厚中见秀,玲珑剔透,含蓄华丽”的江南剪纸特色。

其中,尤以梓桐镇的剪纸之风最盛,鼎盛时期,镇里几乎家家都会剪纸,曾被称为淳安的“剪纸之乡”。都说高手在民间,淳安民间也有不少剪纸高手,比如胡逸老人,其新春剪纸作品《福寿如意》《春来百福》《年年有鱼》《和合利市》《双喜临门》等,皆妙趣横生,古朴悠然。年轻剪纸传人中,汪高明的作品清新雅致,别具一格,曾获国家级奖项。

剪纸,入门不难,学校也因此常将它作为一项手工课内容,借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创造能力。那么,这项全民皆可参与的手工艺术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底蕴?

剪纸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动,在其千年的沿革发展过程中,往往与彩陶、岩画等各类艺术交织在一起,浓缩了诸多汉文化的传统理念,是传统信仰与人伦道德的缩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剪纸这项技艺的雏形了,不过当时还没有发明纸,人们多运用薄片材料,譬如金箔、皮革、绢帛等,通过雕、镂、剔、刻、剪等技法制作工艺品,这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时期,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与发展。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瓷窑曾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制作工艺中也采用到了剪纸的技法。而在南宋,甚至还出现了专业的民间剪纸艺人。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更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

民间剪纸艺术之所以能够广泛而长久地流传,其中一个原因是它承载着人们纳福迎祥愿望和期待。这与中国农村的生活情趣和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剪纸艺术善于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呈现出理想中的美好寓意,于是,这些象征着吉祥幸运的剪纸便被运用到人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生活中,人们通过剪纸,加工出灯彩花饰、扇面纹饰以及刺绣花样等,还常常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作为家居装饰,如门笺、窗花、墙花、柜花、灯花、喜花、棚顶花等。

尤其逢年过节或在喜庆热闹的日子,人们会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窗、墙、门、灯笼上,节日喜庆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同时,人们对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的朴素愿望,也借此传达了出来。

新年新气象,你对新的一年又有着怎样的期待?

正月十三,不妨来淳安博物馆参加“品宋韵·闹元宵”2022年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在活动现场,大家可以通过剪纸的形式,剪一张墙花、窗花或门笺,以表达和寄托自己的虎年希望。

来源:淳安县博物馆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