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烟火·书画篇②丨一起穿越!寻找宋代的春天
宋韵迹忆  发布时间:2022-03-18 22:00   

大家都说宋代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不论是宋词、书法、画作、瓷器,宋朝人都有自己对美的执著与追求。

在这个绿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日子里,萧博君带大家穿越时光,去美丽的宋画中一起看看宋代的春天!

北宋 赵佶 《腊梅山禽图》

绢本设色,82.8x52.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设色花鸟画作品,一株劲秀挺拔的腊梅;几朵绽放的梅花,枝头上还蜷缩着两只依偎在一起的白头翁,一只鸟扭首顾望枝上的梅花,另一只缩颈微昂首前望,俱皆生动传神。左下有以瘦金书体题诗一首,诗云:

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

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历任镇宁军节度使、司空、昭德军节度使等要职。同时他也是一位画家,能书善画,在位期间广收历代文物、书画,亲自主持翰林图画院,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并自创书法“瘦金体”。其存世画迹有《瑞鹤图》《腊梅山禽图》《芙蓉锦鸡图》《池塘秋晚图》《雪江归棹图》等。

北宋 赵佶 《桃鸠图》

绢本设色,28.5x26.1cm,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这幅画可以看到桃花与枝叶钩勒精工,栖鸠动态自然而生动,用生漆点睛,卓有神采,整体色彩华丽,洋溢着悠扬的神韵,被誉为折枝花鸟画的典型。

《桃鸠图》长期以来被视作为徽宗的真迹,受到良好的保护,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此画右署“大观丁亥御笔”,表示作画时为北宋大观元年丁亥岁(1107),其时宋徽宗赵佶二十六岁。赵佶独特的“屈铁断金”的“瘦金体”题款,故此图被确认为赵佶手笔。款下有一押字,似“天”字,传为“天下一人”四字之合体。

宋 郭熙 《早春图》

绢本设色,158.3x108.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早春图》的主要景物都集中在了中轴线上,以全景式的高远、平远、深远进行了巧妙的结合,展现出了初春时节北方地区的高山气势以及生机勃勃的景象。山,笼罩着薄雾,迷迷蒙蒙;山势蜿蜒曲折,连绵起伏。但见怪石林立,古木参差,飞瀑流泉,层楼高阁,有若桃源仙境。山间一道清泉从岩缝中飞流直下,一波三叠,流水潺潺。树木已经长出嫩芽,显得生趣盎然。这幅画作是在描写瑞雪消融,大地复苏,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

郭熙(约1000-1090),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东)人。他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

南宋 马远 《山径春行图》

绢本设色 27.4x43.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副画面描绘的是春天的江南,一高士带着携琴的小童外出春游的景象。溪旁的柳树,抽出了细柔的新芽,引来了一对黄莺,在枝梢上愉悦地鸣唱着。他站在溪旁望着它们,捻须微笑,陶然地沉浸在初春的生气里。南宋宁宗杨皇后的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这既是在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色,也是用诗画在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宋马远山径春行图》原由北京故宫收藏,1949年辗转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马远(约1140-1225或1227),南宋绘画大师,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等。

南宋 陈清波《湖山春晓图》

纨扇页 绢本设色,25x26.7cm,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副画面描绘的是湖堤一边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深院崇楼,湖对岸小路上一人骑马远行,执鞭回望崇楼,二仆负伞荷担相随,湖阔天高,远山一带。画作充满了春天的明媚。

陈清波(生卒未详),宋代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宝祐(1253-1258)年间为画院待诏。善山水。多作西湖全景。细致典雅,滋润秀丽。所画西湖名胜,有《三潭印》《芳堤存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等30余幅。传世作品《湖山春晓图》。

千百年前画师铺开宣纸,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景象。他们用画卷留念,美了千百年,也陶醉了无数看客。

来源:萧山博物馆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