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湘漾里人摇船到杭州,出了馒头堰(即梅堰),进入上塘河,桂芳桥是必经之路,桂芳桥,俗称东茆桥,湘漾里老人都晓得。这“桂芳”两字,大有来头,据沈谦《临平记》记载,南宋末年,桥边有徐氏三兄弟,都考中进士,一门三秀,高考模范家庭。更厉害的是,徐垓在家里排名老三,但中进士的时候,剧情反转,位列全国第一,状元。能考中状元,学问好不必说,应该也是一个大帅哥,相当于刘德华穿一身宋朝衣冠。
这一段故事,记载在沈谦的《临平记》里,知道的人多,今天要说的,是临平区的另一个状元。这个状元隐藏得很深很深,把他挖出来,需要一点耐心。
且看一段材料,《栖里景物略》、《光绪唐栖志》等记载:宋知枢密院事何公祠,在青林村土谷祠侧,宋知枢密院事何十六郎,讳宗一,因死于王事,族人悯其忠,祀像于庙。
这段文字,记录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我十多年前读过,当时不以为意,某次路过泉漳的青林庙,突然来了兴致,觉得有必要考证一下这个何公,因为这几年的经验告诉我,民间传说往往是真实历史的线索,不可忽视。
考证这个何公,其实也不难,因为时间、姓氏、官职这些信息都有,可以按图索骥。
宋代的知枢密院事,相当于副宰相,这在《宋史》的《宰执表》上都有记载,但考虑到民间传说在细节上常常会失真,所以我把范围扩大了一点,这个“知枢密院事”,不妨理解为宰相、副宰相,这就像我家乡湘漾里的传说,说郁家祖上清代出过知县,后来查实,其实是一个八品的修职郎,当然跟知县相差不大,这样的例子我遇到很多。有了这样的经验,再看《宋史-宰执表》,宋代三百年,官至宰执的何姓人士,一共六位,分别为何执中、何栗、何铸、何澹、何若、何梦然。
倘若只有一个,事情就好办,用不着考证,就是他了。但一下子出来六个,问题就来了,青林村的何公,究竟是哪一位呢?
这六位何姓,离临平区最远的是何栗,井研人,今属四川。最近的是何铸,余杭人。初步感觉,四川太远,应该不可能,余杭的可能性大一些,也许何铸曾经寓居过青林村?但一下子很难确定,那就接着看《栖里景物略》、《塘栖志》的记载:死于王事。
这四个字很关键,宋朝姓何的人,官至宰执,又死于王事,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四川人何栗、何栗、何栗,重要的事说三遍。
何栗,一个看起来最不可能的人。难道真的是他?这简直就是一部宋代版的《潜伏》。
且看一下何栗的档案。何栗(1089—1127),字文缜,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状元,宋钦宗时官至宰相,是标准的状元宰相。北宋灭亡时,何栗绝食而死,这便是“死于王事”。他的事迹,与塘栖的民间传说完全吻合。地方志说何公“讳宗一”,宗一,应该是“栗”字的音变,一、栗两字,在古代同属质部,读音很相近,音近而字变,这在民间传说中,是极其常见的。
但问题是,何栗是四川人,跟临平区相差十万八千里,何公祠祭祀的,真的会是他吗?
我们不妨跳出来看。尽管何栗是四川人,但在浙江却多有传说,比如湖州的地方志上,就把他记载为归安人(今南浔区),并具体到练市镇,练市镇上有一座文星桥,传说是因何栗居住于此,后来考中了状元,所以命名为“文星桥”。
回头再看临平区青林村,按记载,这个何公,无论年代、职位、姓氏、事迹,宋代三百年,也只有一个何栗完全符合条件,远在十万八千里外,在古代那样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信息封闭时代,为什么会祭祀他,而不祭祀更近的何铸,或者更有名的包公,应该不会是空穴来风。我们再结合湖州地方志来看,何栗虽为四川人,但他已移居练市、临平一带,或者两地都有住处,是非常有可能的,否则很难解释。
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青林村何公祠本在福臻寺边上,南宋末年的何熹之,写过《福臻寺钟鼓楼记》,其中写到寺边有何氏族人,这说明青林村宋代就有何姓聚居,与《塘栖志》记载的“族人悯其忠”是能对应起来的。因此,说何栗是青林村人,或者说是青林村的寓贤,应该没有问题。
地方传说是有弹性的历史,怎么解读,各人有各人的方式。当然,做学问,应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我此时不敢下一个结论,只想等天晴的时候,再去青林庙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