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迹忆·说宋丨宋韵故事⑧走进北宋 探寻潇洒“范桐庐”(四)
宋韵迹忆  发布时间:2022-04-14 08:30   

2022年是“宋韵迹忆”主题宣传年,为深入开展宋韵文化挖掘、研究、展示和宣传,进一步挖掘我县的宋韵文物文化资源价值和深厚内涵,打造南宋文化品牌,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传承宋韵文化。桐庐县博物馆将围绕“品宋、寻宋、说宋、传宋”主题,特别推出“藏品鉴赏”、“宋韵故事”、“宋韵人物”等系列专栏,感受宋韵文化在千年桐庐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与传承。

北宋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1015年,其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1043年,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被贬出京。1052年,改知颍州,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

享受桐庐郡风土人情

在范仲淹看来,“二浙之俗,躁而无刚”,“豪者如虎”,“弱者如鼠”,要改变这一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育(“礼训”),何况范仲淹历来就十分重视教育,每到一处都建立书院、修缮学校。他到睦州即桐庐郡后就“延见诸生”,“示之以文”,“存之以仁”。他还着手整修学校,创办龙山书院。为了解决师资,他特地写信给著名学者李觏泰伯),聘请他来卜居讲学。他的信是这样写的:

某顿首秀才仁弟:别来倾渴无已,想至仙乡,拜庆外无恙。此中佳山水,府学中有三十余人,缺讲贯,与监郡诸官议,无如请先生之来,必不奉误,诚于礼中大有请益处。至愿!至愿!不宣。仲淹上秀才仁弟,十月十九日。

或许有感于范仲淹言辞恳切之诚意,李觏欣然应邀赴桐庐郡担任“讲贯”。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南城在盱江边,世称李觏为“盱江先生”。他曾创办盱江书院。范仲淹后来推荐他为太学助教,后升直讲,成为北宋著名思想家,著有《直讲李先生文集》(亦称《盱江文集》)。

由于范仲淹等人的努力,桐庐郡民风中的陋习为之一改,“吞夺之害,稍稍而息”。

当然,范仲淹更多地是感受与享受桐庐郡的风土人情。“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睦州即桐庐郡历来是一个产茶地区,范仲淹经常或在斋中或在山寺竹阁等处与寺僧慕僚烹茗品茶。方健在《范仲淹评传》中写道:“在桐庐,他创作了《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这与卢仝《谢孟谏议试茶歌》一起被誉为我国茶文化史上最为出色的双璧。”

桐庐县境内更是历来盛产名茶,蜚声久远。唐朝陆羽《茶经》记载“睦州茶生桐庐县山谷”。宋时所产“天尊岩茶”为史载浙江名茶之一,成为朝廷贡品。民国四年(1915),原产地新合雪水岭的窄溪谷芽茶获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金质奖。上世纪30年代杜绍文在《浙江青年》(1936年第7期)上撰文推介:“依照《钓台考证》的记载,子陵有旧庐于此,今已一无所有的了。该处僻在峰巅,四时朝雾不绝,所产茶叶,饱含雾珠,称为“雾茶”,其味较狮峰、龙井为更清香。雾茶与七里泷的子陵鱼齐名,同为钓台奇产。“天下第十九泉”在钓台的下面,水味甘冽。陆羽《茶经》品题天下水质,以此泉居十九,故名。该泉相传在台下江潭中,用小炉仿取第一泉汲取之。陈埙诗:'十年不泛钓台船,梦想高风日月边。今日汝来无住处,再尝滩下煮茶泉。’”(《富山桐水交映中的钓台》)

如今,钓台奇产之一的子陵鱼我们还时常能品尝,但钓台雾茶却不见其名了。不过,桐庐茶人前些年开发的一款绿茶“雪水云绿”却已成为屡获金奖的桐庐名茶,享誉国内,广受欢迎。著名作家黄亚洲赞誉该茶“雪水一江流,云绿千家醉”。

范仲淹在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和葛囚寺丞接花歌》中为我们详细叙述了一位“江城有卒老且贫”,“知是北来京洛人”的苦难经历。范仲淹在与他交谈中得知这位老者原是洛阳富贵出身,从小就掌握了高超的花卉栽培术(“少年止以花为事”),可尽管如此,依然得罪主子,流落到睦州州城。在这位老者眼里,“北人情况异南人,潇洒溪山苦无趣”,他自称来自河南的北方人对于南方秀美潇洒的山水毫无兴趣。范仲淹听完他的叙说尽管深表同情,却以积极的心态用自身经历来劝慰他:“我无一事逮古人,谪官却得神仙境。”并与这位老者相约:“一日天恩放尔归,相逐栽花洛阳去。”

这首长诗是范仲淹现实主义的力作,几乎可与白居易《琵琶行》相媲美。诗中首次将桐庐郡山水形容为“潇洒溪山”,同时将此地看成是“神仙境”。

在这“神仙境”之中,范仲淹享受着神仙似的生活,以下几首诗便是明证---

斋中偶书

狂愚多苦口,幽远独甘心。

言路有余责,权门无去音。

忘忧曾扣易,思古即援琴。

此意谁相和,寥寥鹤在阴。

“忘忧曾扣易,思古即援琴”,这是范仲淹学术与休闲的终身爱好。范仲淹对《周易》颇有研究,写有《易义》等论著。他的《易》学研究不拘泥于汉唐旧注,完全扬弃了象数派的荒诞神秘色彩,开创了宋代义理派说《易》的先河。因而《宋史·范仲淹传》便称他“泛通六经,长于《易》”,可见他对《周易》研究之深。而且一旦有烦心事,只要捧起《周易》就烟消云散了。

范仲淹在桐庐郡郡斋中常常思古援琴,悠然自得。据史料记载,范仲淹精乐理,喜操琴,善欣赏,颇有几位琴中知音。不仅如此,范仲淹还总结了一套琴艺理论,写成《今乐犹古乐赋》,可见他对音乐也颇有研究。

桐庐郡斋书事 

千峰秀处白云骄,吏隐云边岂待招。

数仞堂高谁富贵,一枝巢隐自逍遥。

杯中好物闲宜进,林下幽人静可邀。

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术长灵苗。

这首诗最能反映范仲淹在桐庐郡期间的悠然自得之情。公余时机,邀请几位幕僚好友来到公署小聚,喝酒唱和,其乐融融。范仲淹一直嗜好杯中之物,只因身体不好,不敢多饮。他曾在写给好友滕子京的一封信中说:“某肺疾尚留,酒量大减,水边林下,略能清吟。”从中可以看出他对酒之喜欢。“水边林下,略能清吟”,这意境与“杯中好物闲宜进,林下幽人静可邀”完全一致。范仲淹总是喜好邀请他人一边饮酒,一边听琴,一边吟诗。这种生活完全与桐庐郡的山水融为一体了。

范仲淹实在是尽情地享受这样的生活和风土人情,他在给晏殊的信中说:“且有章、阮二从事,俱富文能琴,夙宵为会,迭唱交和,忘其形体。郑声之娱,斯实未暇。往往林僧野客,惠然投诗。其为郡之乐,有如此者,于君亲之恩,知己之赐,宜何报焉?”

范仲淹大概很满意这首诗,于是他亲自将此诗书写一轴随信寄赠恩师晏殊。

依韵酬周骏太博同年

孰敢先怀富贵图,良时须惜几嗟吁。

众心可致巍巍主,上意思平两两符。

不称内朝裨耳目,多惭外补救皮肤。

子陵滩畔观渔钓,无限残阳媚绿蒲。

桐庐郡江清水秀,自然有嘉鱼,因而捕鱼是渔民的生存之道,而垂钓则是士大夫们的休闲喜好。从史料和《范仲淹全集》中我们难以发现范仲淹喜好垂钓的记载。但他一定喜欢观赏别人垂钓。“子陵滩畔观渔钓”,也许是他经常进行的一种惬意的公余生活,否则他也不会写出“潇洒桐庐郡,清潭百丈余。钓翁应有道,所得是嘉鱼”的诗句来。

范仲淹还喜欢走访当地名流。他的一首七绝的题目和纪年记录了他一次去桐庐方正父家观赏唐朝翰林所画白牡丹的经历:《桐庐方正父家藏唐翰林画白芍药子来领郡事因获一见感叹久之题二十八字(景祐元年十月七日)》,这首诗是这样的:

治乱兴衰甚可嗟,徒怜水调诉荣华。

开元盛事今何在,尚有霓裳寄此花。

范仲淹触画生情,感叹于世事变迁。唐朝时的画作还在,但大唐盛世盛事已不复存在了。这首诗立意深远,写得极有沧桑感。而题目又给人以现场感,仿佛我们也在陪着他观赏这幅画作一样。

来源:桐庐博物馆  作者:《范仲淹与潇洒桐庐》董利荣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