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迹忆·说宋丨宋韵故事⑥走进北宋 探寻潇洒“范桐庐”(二)
宋韵迹忆  发布时间:2022-03-31 08:30   

2022年是“宋韵迹忆”主题宣传年,为深入开展宋韵文化挖掘、研究、展示和宣传,进一步挖掘我县的宋韵文物文化资源价值和深厚内涵,打造南宋文化品牌,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传承宋韵文化。桐庐县博物馆将围绕“品宋、寻宋、说宋、传宋”主题,特别推出“藏品鉴赏”、“宋韵故事”、“宋韵人物”等系列专栏,感受宋韵文化在千年桐庐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与传承。

北宋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景祐元年(1034) 宋仁宗赵祯借故要废去郭皇后,当时官居右司谏的范仲淹率谏官、御史十余人伏阁力争,极言“郭后无故不可废”。触怒皇上, 贬守睦州。范仲淹守睦州仅岁余,由于他的种种事迹,使桐庐很快就名扬天下。

爱上桐庐郡

范仲淹一到睦州亦即桐庐郡,就深深地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所吸引,很快他就深深地喜欢上了桐庐郡。

历史上睦州州官多为贬谪之人,著名者如辅佐过女皇武则天的名相宋璟、协助唐玄宗夺得帝位的刘幽求、后来任唐肃宗丞相的房琯、著名诗人刘长卿和杜枚等等,因此同病相怜的范仲淹一到睦州(桐庐郡)不久就写了《新定感兴五首》,诗中发出感叹:“稀逢贤太守,多是谪官来。”新定即睦州,因睦州曾名新定郡。

然而尽管如此,范仲淹仍以“敢不尽心,以求疾苦”的责任心投入到公务之中。他注重以仁义礼训教育人们,很快便改变混乱局面(“吞夺之害,稍稍而息”)。

范仲淹在睦州(桐庐郡)短短的半年时间却写下了大量的诗文,原因在于“谪官却得神仙境”(《和葛闳寺丞接花歌》)。而且,我们从他留下的诸多诗文和写给朋友的信中,除《谪守睦州作》《睦州谢上表》等廖廖几处提到睦州外,他更喜欢提桐庐郡或桐庐,可见他对桐庐这一地名的热爱。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系北宋著名词人,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浣溪沙》一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乃其名句,传诵颇广。晏殊尽管小范仲淹两岁,却是范仲淹的仕途引路人,先邀请范仲淹主持应天府书院,后推荐范仲淹赴京任秘阁校理。因此范仲淹一直视晏殊为恩师,他一到桐庐郡不久就给这位知己写信便在情理之中了。

这封信简直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信的开头介绍了这次被贬睦州出守桐庐的行程,汇报了来到桐庐郡的所作所为及其成效,接着就以骈文描写了以州府所在地为背景的“郡之山川”,描叙了与幕僚宾客“迭唱交和”的快乐生活。虽然被贬,但他只怕遇到皇上开恩,有朝一日让他离开这里(“惟恐逢恩,一日移去”)。而且,他还把被贬桐庐郡看成是皇上和知己对自己的恩赐。

范仲淹对桐庐郡的喜爱还表现在他的多篇诗文和尺牍中,他在另一封写给王状元的信中同样表达了这样的感想:

某再拜状元正言学士:邮中得来教,喜可知也。某四半到郡,重江乱山,目不可际,怀想朋戚,宁莫依依。而水石琴书,日有雅味;时得佳客,相与咏歌。古人谓道可乐者,今始信然!

尽管范仲淹“惟恐逢恩,一日移去”,然而不久一道诏令就将他调知乡郡苏州。他后来在写给曹都官的一封信中说:“既守桐庐郡,大为拙者之福,朝廷念其无他,移守姑苏。”言外大有遗憾之意,因为在桐庐郡之“乐”与“福”他才刚刚享受到。关于范仲淹在睦州即桐庐郡究竟待了多少时日,历来说法不一。南宋学者楼钥在《范文正公年谱》中记载:“景祐元年甲戌,年四十六。”“夏六月壬申,徙苏州。”那么,范仲淹在睦州(桐庐郡)仅仅两个多月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建成严先生祠堂、兴办龙山书院及完成诸多公务,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因而当代范仲淹研究学者方健直接指出:“南宋楼钥(1137-1213)撰写了范仲淹《年谱》,却又失误极多。”(《范仲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方健明确写道:“仲淹在睦乃四月至八月。… …他在这令人赏心悦目的江城(新安江畔)之人生驿站十分短暂,只有不到五个月,就奉调知乡郡苏州。”(《范仲淹评传》第55页)然而方健后来又自相矛盾地写道:“景祐元年(1034)六月,范仲淹从富春江畔的桐庐移治苏州。”(《范仲淹评传》第420页)

▲严子陵钓台

苏州显然不像桐庐这样郡小政闲,他后来有感于姑苏之繁华与繁忙,在写给诗人庞籍(988-1063,字醇之,北宋名臣,曾官至宰相)的和诗《依韵酬府判庞醇之见寄》中感叹地写道:

吴门歉岁减繁华,萧索专城未足夸。

柳色向秋迎使馆,水声终夜救田车。

丘山有负思朝寄,毫发经心愧道家。

不似桐庐人事少,子陵台畔乐无涯。

“不似桐庐人事少,子陵台畔乐无涯。”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桐庐郡是多么留恋啊。

文字来源:《范仲淹与潇洒桐庐》董利荣

来源:桐庐博物馆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