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宋韵迹忆”主题宣传年,为深入开展宋韵文化挖掘、研究、展示和宣传,进一步挖掘我县的宋韵文物文化资源价值和深厚内涵,打造南宋文化品牌,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传承宋韵文化。桐庐县博物馆将围绕“品宋、寻宋、说宋、传宋”主题,特别推出“藏品鉴赏”、“宋韵故事”、“宋韵人物”等系列专栏,感受宋韵文化在千年桐庐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与传承。
北宋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景祐元年(1034) 宋仁宗赵祯借故要废去郭皇后,当时官居右司谏的范仲淹率谏官、御史十余人伏阁力争,极言“郭后无故不可废”。触怒皇上, 贬守睦州。范仲淹守睦州仅岁余,由于他的种种事迹,使桐庐很快就名扬天下。
再访方干故里
范仲淹再访方干故里是他从睦州移守苏州之机,这一次他不仅重访,而且还借宿一晚。关于这次重访,范仲淹也为我们留下了一首诗:
姑苏从古号繁华,却恋岩边与水涯。
重入白云寻钓濑,更随明月宿诗家。
山人惊戴乌纱出,溪女笑依红杏遮。
来早又抛泉石去,茫茫荣利一吁嗟。
《富春江名胜诗集》在收入这首诗时题目为《宿方干处士旧居》,并录有范仲淹自注:“仲淹自桐庐移守姑苏,由江而上登钓台,移小舟南岸宿方处士旧居,章从事闻之有诗见寄,依韵和之。”应该说这段自注还是可信的。《范仲淹全集》收入这首诗尽管无自注,但此诗题目是《依韵酬章推官见赠》,与前“自注”正好吻合。
由此可见范仲淹再访时没有当场题诗,而是到达苏州之后收到章岷赠诗才和诗一首,追忆了再访方干故里的情形。
这是一首七律。诗的首联以对比反衬的手法写出了范仲淹对桐庐郡的喜爱与留恋:尽管姑苏自古就号称繁华,可我还是留恋桐庐郡岩边与水涯的悠闲自得的生活。第二联简洁明了地交待了再访方干故里,借宿方干旧居这件事。第三联用白描手法为我们画了两幅画面,“山人”与“溪女”的形象跃然纸上。最后两句感叹自己“身在江湖,身不由己”,来到桐庐郡不久便抛却山水佳境而去,但功名利禄对于自己只是一叹而过罢了。
这首诗实在是范仲淹的佳作之一。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妙,一来它并非即兴之作(当然即兴也能出佳作),而是一首和诗,有较充足的思考时间;二来通过两次探访方干故里,范仲淹有了更深的人生思考,因而出手不凡。
范仲淹二访方干故里对于方干后裔来说实在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影响深远。后来,方干的九世孙方蒙,即方楷之子,举进士做官后荣归故里,在村中临溪建了一座“清芬亭”,取意于范仲淹赠其父亲的五言诗中,表达了方干后裔“高尚继先君”的良好风尚和“终日自清芬”的美好愿望。
严子陵、方干和范仲淹,真正是不同时代的三位杰出人物,他们各具时空,各领风骚。然而,是桐庐富春山水让他们三位穿越时空隧道,相会在一起,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南宋诗人:项世安在一首七绝诗中把他们三位巧妙地放在一起加以赞颂:
山高水长子陵节,桐庐潇洒范公诗。
又吟处士清新句,蝉曳残声过别枝。
诗的第一句即写严子陵,第二句当然是写范仲淹,而第三、四句则写方干。处士即指方干,古时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为处士。《柱国方氏宗谱》对处士有如下解释:“处士乃是幽隐之士也。幽者潜也,潜德弗耀者也。怀抱济世之才而不慕荣利、不求显达,自甘穷耕渔樵以终老,如严陵之幽隐于富春渚,先祖元英公之幽隐于鸬鹚源是也。”
其中“桐庐潇洒范公诗”一句就是极言范仲淹写成《潇洒桐庐郡十绝》盛赞桐庐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