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运·宋韵丨观展指南①宋代诗词中的运河与临安
宋韵迹忆  发布时间:2022-04-07 08:30   

为何修筑秦河?

秦运河如何开凿?

上塘河何时始称?

两宋对杭州的评价是什么?

南宋为何定都杭州?

南宋海外贸易缘何领先?

······

这些答案你都知道吗?

让我们随着宋代诗词一起探索吧!

几万人家水绕城,白云开处见丹青

——大运河与杭州水系

诗人既是大运河的记录者,也是阅览者,既是聆听者,也是评说者。有些诗词虽非全篇皆言运河,却关联着丰富的运河文化信息,蕴含着多元的外延指向,有助于我们理解大运河与杭州的关系。

01

驰道

〔北宋〕刘攽

秦皇侈心极,登眺穷阻修。

言从峡中度,复欲沧海游。

车辙去不反,驰道缺每留。

君看鼎湖人,尚畏轩辕邱。

《驰道》第一、二句讲述秦始皇四处巡游的做派,第三句讲述了秦始皇东巡会稽经过杭州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秦驰道也被视作中国最早的“国道”。公元前210年前后,秦始皇下令在“百尺渎”、“吴古故水道”等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人工河道和太湖流域自然河道的基础上,开凿了江南运河,其中杭州至嘉兴段史称“陵水道”,为上塘运河前身。

原始瓷罐·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先秦时期,半山一带就是杭州城北的军事重镇,此次展览展出的一组半山出土的先秦文物,为探寻“早期杭州”提供了实证。

江南开河筑堤法

历史上江南运河所经之处,即是水网地区,雨涝稍多,多成汪洋一片。无论修筑塘路还是修建堤岸,水中取土都较为困难。秦修陵水道的方法,虽不见记载,但我们或许可以从宋代江南人民的水中筑堤法中得到启发。让我们通过动画一起来了解江南开河筑堤的方法。

02

暮春上塘道中

〔南宋〕范成大

店舍无烟野水寒,竞船人醉鼓阑珊。

石门柳绿清明市,洞口桃红上巳山。

飞絮著人春共老,片云将梦晚俱还。

明朝遮日长安道,惭愧江湖钓手闲。

《暮春上塘道中》记录了范成大循上塘河入杭州城的所见所思。上塘河之名虽无从考证始于何时,但由此诗可知至迟于12世纪中叶就已出现。

东南王气萃钱塘,襟带江湖国势强

——大运河与临安行都

当江南逐渐成为中国最富魅力与诗意之地,杭州也逐渐发展为江南城市的代表。咽喉吴越、通江达海的天然优势,是杭州成为南宋都城的重要因素之一,反映了江南运河之于杭州,况汴河之于开封,皆是立国命脉。

01

感事

〔宋〕陆游

堂堂韩岳两骁将,驾驭可使复中原。

庙谋尚出王导下,顾用金陵为北门。

庆元二年(1196),陆游写下《感事》(四首),于诗中表达了对不迁都关中的批判(迁都岂有不关中)。此处所选为《感事》四首之一,其中前两句,陆游表达了对朝廷不能重用岳飞和韩世忠收复中原的遗憾。后两句,陆游以东晋王导辅佐晋元帝定都金陵的典故来批判朝廷的偏安政策。

此诗既反映了南宋国防的一个事实,即金陵成为了临安的北门户,同时也反映了在偏安的王朝版图中,东南诸名城在政治、经济不相伯仲的情况下,杭州在地理方面有更大的定都优势,这种优势一是大运河水系的便利,二是同样作为海外贸易的出海通道,在当时而言,钱塘江比长江更安全。

02

赐梅挚知杭州

〔宋〕赵祯

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

剖符宣政化,持橐辍才流。

暂出论思列,遥分旰昃忧。

循良勤抚俗,来暮听歌讴。

优越的自然环境,令人心向往之,繁忙的物流,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繁荣。依托出色的水运交通网络,杭州的地位从唐代开始逐渐上升,又经吴越国保境安民的努力经营,终于在北宋时期从东南诸名郡中脱颖而出,也为成为南宋都城奠定下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此诗,堪称杭州城市发展史上一枚诗之玉玺,在传统社会中,延续宋仁宗“东南第一州”说法的诗词,直到元末明初还可以看到。

03

晚晴

〔宋〕韩淲

两年元日阴,今年元日晴。

微霜起清寒,人物多欢声。

行都占江海,鱼盐易经营。

何时复三京,万世开太平。

《晚晴》讲述了杭州作为行都,有着江河湖海联通之利,尤其是依临钱塘江,且有浙东运河,因而在海外贸易上有天然的优势。

《崇恩显义院五首》其二 

书法家:桑建华

《去德清十数里阻冰舟行甚艰》

书法家:郭超英

《出北关二里》

书法家:祝遂之

《出北关》

书法家:王冬龄

来源: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