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风尚·说宋①丨只此青绿忆杨时
宋韵迹忆  发布时间:2022-05-24 08:30   

2021年的5月,央视播出了《杨时》人文纪录片,讲述了北宋旷世大儒——杨时的故事,全方位诠释了杨时的一生。说起杨时他与萧山也有极深的渊源,他曾在萧山做过两年的县令。尽管担任县令的时间很短,但他对萧山、特别在修筑湘湖的工程中,影响却是非常之深。湘湖,是萧山人的母亲湖,也是萧山美丽生态的点睛之笔。而湘湖何其有幸与一代大儒杨时也有着非常深切的关系呢?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900多年前......

绍剧《杨时与湘湖》

北宋政和二年,持续的春旱丝毫不见结束的迹象,由于常年淤塞,湘湖早已丧失了储水和泄洪的作用,呈现在杨时眼前的只有干涸的土地和陷入绝望的民众。原来的鱼米之乡缘何天灾不断?是否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这成为刚刚上任萧山知县的杨时苦苦思索的难题。一筹莫展中,他登上附近的一处山顶,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一个筑湘湖,平旱涝的大胆想法浮现了出来。

宋韵说宋

随行的县尉方从礼告诉杨时,这样的想法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人提出,并上书朝廷得到了神宗皇帝的批准,但由于淤积的湘湖上已经存在一些村落,开垦出不少田地,加之地方豪绅势力盘根已久,工程势必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历任地方官员或懒政或畏难,以致于几十年来工程一再搁置。虽然阻力重重,但杨时下定决心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去,筑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萧山百姓几十年来的愿望,必须在自己任期实现。在县尉的协助下,杨时对湘湖周边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考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应对的政策,那些因建湖而损失土地的农民会异地迁徙安置并调剂相应的土地补偿,原有田地所承担的赋税由得到湘湖灌溉的周围几个乡受益田户均摊。这些细致周到的筹划,打消了人们的顾虑,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就连原先持反对意见的官绅也都转变了态度。人心齐,泰山移,在杨时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筑湖工程仅仅用了几个月就顺利完成,由于稻田得到及时灌溉,这一年的秋天,周边的几个乡首次出现了大旱之年大丰收的奇迹。

湘湖景色

“一水护田将绿绕”,如今的湘湖景致清秀,美不胜收,一片浩渺的碧水依偎在葱郁的群山之中,粼粼的波光倒映着天光云影,静谧而美丽,身临其境,仿若行走画中。

正如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视察湘湖,曾这样评价:“湘湖呈现出来的新面貌让人为之一震,和西湖一样成为浙江的点睛之笔,简直是换了人间”。

来源:萧山博物馆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