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宋韵文化内涵丰富,既有为其奠定高远格局和审美境界的文学、书法、绘画、戏曲、建筑、风俗、风物之美,也涵盖喜闻乐见的宋代故事、包容博大的人文精神等。为追寻宋韵足迹,感受千年文脉,结合“宋韵迹忆”主题宣传和辖区内宋代文化文物资源,“杭州岳庙”微信公众号全新策划“湖上拾遗·宋韵品读”主题专栏。今推出“风物说宋”篇,以飨读者。
说起范仲淹,可能大家还记得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也知道他振古烁今、传颂至今的不朽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是你是否知道他同白居易、苏东坡一样,曾任杭州知州,和杭州有着不解之缘?
尽管范仲淹在杭任职仅一年半,但是在杭期间,他勤政爱民,治理灾荒,扶危济困,发展生产,得到了百姓的景仰和爱戴。2005年,为纪念范仲淹,特在孤山建造了“范公亭”。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这位始终将“俭以养廉、乐善不倦”作为家风、家训教育子孙的一代名臣。
据《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以清廉自持,不与世沉浮。即使他显贵之后,亦“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他淡泊名利、轻财重义,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做到了清俭一生,而且特别注重教育孩子,他一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学会“忍穷”、甘于清贫。
范纯仁
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长期受到父亲的熏染,自然深知家规家训。因此,范纯仁在成亲之际,对婚礼的规模不敢心存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添置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再在床上用罗绮做一张幔帐。谁知范仲淹知晓后立即传训范纯仁说道:“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如果你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就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有购置贵重的物品,也没有举行隆重的仪式。
范仲淹的朴素节俭,对其子孙影响颇深,他的四个儿子都延续了范仲淹清正节俭的品格,为官之时以天下为己任,皆成名臣,终身“清心做官,不营私利”。
范仲淹虽节俭,却乐善好施,他把自己的大半俸禄及所得赏赐都用来接济别人。61岁时,范仲淹来到杭州任地方官,终于离自己的家乡——苏州近了许多。当时,范仲淹还没有一处自己的宅院,本可置业的他却做出了一个让同僚们钦佩的决定:回家乡倾其全部积蓄购千亩好田、筑屋,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功能私人慈善机构——范氏义庄,用以周济穷人、广行善举,使贫困者“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则有赡”且“立塾以教、教养咸备”。范式义庄成功运行了800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之所以能运行这么长时间,与范仲淹为义庄所订立的章程有莫大的关系,而这些章程无疑也包含着范式家风家训中最重要的内容。
俭以养廉、乐善不倦。虽一生为官,范仲淹却几乎没有钱财积蓄,以致一生清贫。《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中曾记载,范仲淹做官几十年间,未增加一名仆役,至死也未置办一处宅第。最后“殓无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诸孤无所处,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真正做到了我本洁来还洁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一生坎坷,在仕途上也是几起几落,但其虚怀若谷、谦恭宽厚的品格一直为后世所敬崇与效仿。范仲淹的《家训百字铭》,更仅以百字家训告诫其子孙,俭以养廉、乐善不倦。秉持如此家风,范氏后人几乎八百年不衰,建树不鲜。
今天,去往孤山,沿白苏二公祠右侧拾级而上,在孤山敬一书院的对面可见一四角方亭,亭子位于半山腰处,亭楣上有“范公亭”三字,这里是杭州第一个纪念范仲淹的景点。时光悠悠,溟水淼淼;钱塘故地,范公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