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苏南通的中华慈善博物馆,是一家慈善领域的国家级博物馆,馆中各朝各代的慈善人物尽列于展中。南宋时期的慈善家刘宰就是其中一位。
刘宰(1167—1240)字平国,号漫塘病叟,镇江金坛(今属江苏)人 。绍熙元年(1190)举进士。历任州县,有能声。寻告归。理宗立,以为籍田令。迁太常丞,知宁国府,皆辞不就。隐居三十年,于书无所不读。既卒,朝廷嘉其节,谥文清。宰为文淳古质直,著有《京口耆旧传》九卷、《漫塘文集》三十六卷,《四库总目》又作有语录,并传于世。
私人粥局
刘宰流传于世不仅因他的文名,更因其慈善之名著称。他为人刚正仁厚,多为乡亲们谋福,曾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粥局。在隐居的三十年里,刘宰还在家乡金坛设置义仓,创立义役,并且凡是没有土地耕种、没有地方安居的百姓,刘宰都会倾尽全力帮助他们,并把这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陶宣义圹志》
话说刘宰的慈善之举,就不得不提另一位重要人物——陶士达。那他二人是什么关系呢?
杭州碑林墓志廊内陈列了一石《陶宣义圹志》就清楚地交代了他们的关系。
《漫塘文集》·《故宣义郎致仕陶公圹志》
《陶宣义圹志》拓本
公讳(士)达,字仲和。居嘉兴之柳泽,以绍兴丁巳生,嘉定壬申卒。遇寿恩、郊恩各一,明堂恩再积,封至宣义郎。二子皆擢进士科,大章儒林郎,新监行在车辂院门,大甄迪功郎,新安庆府府学教授。孙男子泳、子沂、子渊皆习进士业,曾孙容、寔、崈皆幼。夫人沈氏先公卒十七年,葬于柳泽之西二里,乃合葬焉实公卒之岁十一月辛酉,得铭于前秘书省正字周南,刻未竟。大章、大甄、属公季婿丹阳刘宰先书,而纳诸圹。
陶宣义
从《陶宣义圹志》中得知,刘宰系陶宣义的小女婿。陶宣义又是何许人也?我们从周南《山房集》中的《陶宣义墓志铭》得知:
陶宣义(1137—1212),名(士)达,是嘉兴之柳泽(今嘉善陶庄)的望族,“遇寿恩、郊恩各一,明堂恩再积,封至宣义郎”,受多次恩典,其原因是生前多次做善事,“创义役,弭争端”,特别是“己巳(1209)、庚午(1210),江淮饥民相食,近甸(临安近郊)斗粟几千钱,官赋民粥不给”。在“卖饼饵者,不敢过市,饿者撮道旁滓苴嚼啮之,大家方峙其粮,以左右望”的情况下,“君抄并舍二千家,发囷廩”,“计口赈之”“稚者养之,死者瘞之”。
长子陶大章为庆元三年(1196)进士,官至监车辂院,幼子陶大甄为嘉定四年(1211)进士,官至安庆教谕,陶家平素好义助人,救济相邻,建造了嘉善历史上最早的义塾——陶家义塾。作为陶公的亲属,刘宰受其影响颇深,创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粥局应该也有陶公的一份功劳。
陶公卒于“嘉定壬申(1212)五月几日”,当年“十一月与其夫人沈氏合葬于柳泽之西二里”。嘉兴旧为苏隶邑,所以据《长江下游宋代墓葬综述》一文记载:嘉兴市嘉善县陶家池嘉定年间(1208—1224年)陶违(父)、陶大章(长子)、陶大甄(幼子)墓,三座长方形双室砖室石顶墓呈“品”字形排列,墓壁涂石灰、墓底残留水银。同时祖父陶文幹的墓也在陶庄,应该是家族墓葬群。
那为什么《陶宣义圹志》会出现在杭州?
一、圹志与墓志的区别
古代人死后会在一块碑上刻上墓志铭,大都是记载此人生平信息,功业成就等。墓是一个已经完备的墓的形制,所以人们把文字修饰好,写完,刻完,放在墓里面,这就是墓志。但除了墓志,古人墓里还有一种圹志。圹志是什么呢?圹志其实也是墓志的一种,只是它还不是一个完备的墓的形制,未来还有机会建一个比较完整的墓,到时候这个圹志的内容就可以作为未来做墓的里面的文字的参考。圹志比较接近是一个短暂的使用,先把它记录下来,以备遗忘。
从《陶宣义圹志》中得知:“得铭于前秘书省正字周南,刻未竟。大章、大甄、属公季婿丹阳刘宰先书”,也就是说,陶公五月去世后,墓志铭尚未刻成,于是由其亲属先书,记录下来,以备参考。
二、陶公卒于何地
陶公卒于何地?陶公的《圹志》与《墓志铭》均未提及,从他所担任的职务来看,宣义郎在宋时是闲散虚职,宋又实行差遣之制,诸郎又成虚衔,虽有正官,非别受诏亦不领本司之务,但毕竟算是京官,也有受召进京(今杭州)的可能。再次,其子“大章儒林郎,新监行在车辂院门”,也就是说,他儿子陶大章是在行在(今杭州)任职的,陶公此时很有可能住在杭州,最终去世在杭州,在考虑到后期要归葬柳泽,于是先刻了《圹志》,而迁葬时《圹志》未被带走,仍在临时葬身处,于是就有留在了杭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