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烟火·书画篇⑥丨遥看宋人过七夕
宋韵迹忆  发布时间:2022-08-04 17:30   

宋人过七夕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之夜,秋风凉爽,清明的夜色中,流萤闪烁,繁星点点,牛宿星与织女星在这一天隔着银河各自闪烁。作为第一批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七夕的源流可追溯到上古的天象崇拜,在数千年的岁月里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并融合民间风俗发展出拜星、乞巧、穿针等多种风俗。

时间延续到宋代,官方对于七夕愈加重视,对于在朝官员,七夕成为了放假一天的法定节假日。此时坊市格局被打破,商品经济繁荣,具有胡风的许多风物也日渐融入宋人的生活。因而在蕃商云集的汴梁、杭州、扬州等富庶之地,七夕的风俗花样翻新。

孟元老就在《东京梦华录》中用细密的笔调展现了都城七夕的热闹景象: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鸂鶆、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语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麹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又以菉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幙帐设,出络货卖。

七夕前三五日,军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効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至初六日、七日晩,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物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磨喝乐”本佛经“摩睺罗”,今通俗而书之。)(《东京梦华录》卷八)

这段文字中提到的活动明目繁多,列举有磨喝乐、水上浮、谷板、花瓜、果食花样、种生、做双头莲、穿针、乞巧、结彩楼等,它们中有前朝旧俗,亦有宋时新花样。

《唐宫乞巧图》佚名 五代/北宋

绢本设色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此件《唐宫乞巧图》采用描绘楼宇宫殿建筑常用的鸟瞰式构图,展现贵族女性在七夕这天设乞巧宴的场面。画面中乞巧的活动还未开始,女子们围桌而立神态各异,有的仰头望月,有的在准备乞巧的器具,还有的三三两两聚集,或凭栏私语,或往来寒暄,十分生动。细心观察能发现,深色的桌面上有不少排列整齐的碗碟,这些并不是菜肴,而是用来“乞巧”的碗,里面装有清水,是女性过一会儿用来“投针”的。

一般而言,两宋时期乞巧时都会在在桌案上先铺一层楝叶,上面再摆放乞巧的器具,例如七孔针、水上浮、谷板等。七孔针不用赘述,就是有七个孔的针,专为拜月设计,不具有实用性。水上浮则是用蜡制成的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各种的小动物,类似的可以想象现在的小黄鸭玩具。谷板则是将容易发芽的各种种子埋在土里放到木板上,待其发芽,便在其中点缀屋舍人物,颇像微缩景观。种生也类似,只是要浸泡在水中发芽。瓜花则是将各种新鲜瓜果雕刻成花样,摆在乞巧的桌上。

《汉宫图》 赵伯驹 南宋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而赵伯驹的作品则不同,虽然同样是展现宫廷七夕盛况的作品,它刻画的则是宫娥簇拥下,妃嫔们缓缓走向和乞巧楼的场景,虽然热闹,但也井然有序。画面下方为嫔妃所乘坐的华丽牛车,其形制一如北宋。左上角楼宇就是乞巧楼,画家通过宫人的队列将观众的视觉引导至此处,在小小的一方扇面中完成一个七夕故事总体的叙述。

《汉宫图》(局部)

而当我们更加仔细地观察画面就会发现,其中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小细节。画中的宫女们大多手持鼓、笙、琵琶等乐器,奏乐引导队伍的前进,队伍中甚有一头白羊。但也有小部分的宫女们手中捧着小摆件,有学者认为它是非常受宋人喜爱的七夕必备件“磨喝乐”。

“磨喝乐”是梵文的音译,原做“摩罗”,根据上文《东京梦华录》可知,他们是售卖于七夕的小泥人,富贵人家会将它装饰得金碧辉煌。它们开始流传于民间,到南宋时被宫廷在七夕的祀典中供奉。有学者认为这幅《瑶台步月图》中左侧(左二)仕女手中捧的五个小人就是磨喝乐。

《瑶台步月图》(局部)宋 刘宗古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时百姓不仅会购买泥塑,甚至会把孩子按照泥塑打扮成持荷叶童子的形象,百姓对其的喜爱可见一斑。另外,磨喝乐和中古西域、中亚地区的巴比伦、塔穆兹祭和中亚粟特地区的哭神儿风俗有密切的联系。在粟特宗教中,它被总冠以“摩醯首罗”之名,后来随着祆教风俗与中国七夕风俗的混融,“摩醯首罗”被简化为“摩睺罗”(变),其中生命生生不息的内涵也被宋人演化为求子等吉祥寓意。

除了上述的娱乐活动外,宋代也有从魏晋一直延续下来的曝晒书籍衣物的活动。

《夏景戏婴图》(局部)元 佚名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院藏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佚名 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缂丝七夕乞巧图轴》,不仅能看到牛郎织女相会,还有二楼窗边的两位女子将衣物拿出来曝晒的场景。

把七月七称作“七夕节”的做法在文献上最早见于宋代。官方的支持、民间的风尚、繁荣的商品经济,加上七夕成为了宋朝法定节假日,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有宋一代的七夕热闹空前。通过这些七夕的民俗,我们能极大地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宋人的精神世界,它拥有的文化内涵之丰富,也不是一个“中国的情人节”足以概括的。让我们在这个七夕,一起探索更加完整的深入的宋人七夕文化吧!

来源:萧山博物馆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