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宫廷画师李嵩,绘有一套《花篮图》,分为春夏秋冬四幅。其中《夏花篮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冬花篮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春花篮图》流落于日本,《秋花篮图》则已经失传。
有人说,李嵩这套《花篮图》是世界上最早的静物画。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透过这一套写实性很高的图像,观察宋朝人是如何以竹篮为器皿、四季花草为配材来完成一件插花作品的。
宋人的插花时尚,自然带动出一个繁荣的鲜花市场。北魏时的《齐民要术》称:“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花卉种植与交易,在宋代之前是受到排斥的,被认为是华而不实的东西。然而宋代却有无数人以种花、卖花为业,宋朝市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宋代城市发达的工商业,使得原来“浮伪”的花花草草变成了有利可图的热门生意,养活了诸多花农与花商。
在东京,每至春天,“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著名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便画了两处卖鲜花的小摊,一个在城内“孙羊正店”门口,一个在城门外的路边。
花市的繁华,也反映出宋人热爱插花的盛况,市民对雅致生活的追求,以及人民生活的富庶与安逸。只是,按台湾学者黄永川先生的研究,插花艺术在元代便转入“沉滞期”,“种花卖花之事大不如前,赏心乐事的花事也因花卉生产的停止、种花师的绝世而渐靠沉滞”。这当然是因为从草原而来的征服者不尚风雅、社会粗鄙化所致。
明代中后期,插花艺术虽有复兴,但朱元璋的立国精神以反对游畋( tián)、赏玩为特征,再不复有官民共襄花事之盛举。至清中叶之后,“由于战乱,经济困疲,插花已不流行,遇有节日,则以盆栽勉强充数,其作风多流行于装饰或因袭,故作风繁缛而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