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烟火·运动篇⑦丨宋朝的“潮人”运动(一)
宋韵迹忆  发布时间:2022-09-01 17:30   

南宋年间的某个八月十八日,临安城万人空巷,市民们浩浩荡荡沿着喇叭状的钱塘江入海口列队而立。他们在等待着钱塘江大潮。潮水已近,像正在厮杀的千军万马。就在这时,岸边突然冲下去一群披散头发、赤裸上身的男子,纵身一跃,踩水而行。他们挥舞着红旗和花伞,还偶尔展示出类似体操的高难度动作。这项活动记载于一本记录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书《武林旧事》中。这是项什么活动?今天,萧博君来说一说它。

最早提到这项活动的,是唐代的一名地理学家,李吉甫。他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中命名为”弄潮”。同时他给“弄潮”下了定义:溯涛触浪。逆着波涛,踏浪而上。

“弄潮”是如何诞生的呢?“弄潮”最早产生于吴越先人对神灵的祭祀活动。曹娥的故事就与这有关。汉代有一个女子叫曹娥,她的父亲曹盱是一名巫师,有一次他在江口参加弄潮活动,祭祀神灵,不幸溺水身亡,尸体被潮水卷走。他的女儿年仅14岁的曹娥,在江岸大哭了七天七夜,最后投江自尽。后来,这条江有了新的名字,曹娥江。曹盱也因为女儿的至孝事迹,成为了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弄潮人。

现在的“弄潮儿”指代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与现在不同,南宋的“弄潮儿”指的是弄潮这一水上运动的职业运动员。他们是出身于钱塘江两岸、身在市井阶层、具备不惜性命的勇气的极限运动达人。辛弃疾的“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苏轼的“吴儿生长狎涛渊”。明代田汝成写的一篇《西湖游览志》里,也提过“濒江之人”喜爱“踏浪翻波”,并把这个称作“弄潮”。由此可见,弄潮儿主要来自吴越地区,尤其是钱塘江两岸。

弄潮儿处于社会底层。《武林旧事》中,弄潮儿被称为“市井弄水人”,《梦梁录》称他们为“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众多弄潮儿有几位留下了名字,如僧儿、留住、谢棒杀等,都是昵称小名,草根色彩浓厚。

来源:萧山博物馆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