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风尚·品宋⑧丨来廷绍《祇园临终诗》
宋韵迹忆  发布时间:2022-10-12 17:30   

祇园临终诗

来廷绍 (嘉泰二年十二月)

病卧僧房两月多,英雄壮气渐消磨。

昨宵饮药疑尝胆,今日披衣似挽戈。

吩咐家人扶旅榇,莫教释子念弥陀。

此心不死谁如我?临了连呼三渡河。

这首悲凉凄怆的七律出自《萧山来氏家谱》卷一,作者是萧山来氏一世祖来廷绍。

来廷绍,字继先,又字平山,河南开封府鄢陵县咸平乡淮安里人。因不忘河洛故乡, 自号思洛子。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六月十一日,卒于宋宁宗嘉泰二年十二月十五日(1150— 1202),享年53岁。因北宋王朝被金国所灭,宋室“建炎南渡”,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来廷绍的父祖辈举家从河南迁往南方。

来廷绍生于其祖父袁州官邸。幼负奇才,忠愤激烈,力主抗金,报仇雪耻。来廷绍曾结识比自己年长8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陈亮,两人志趣相投,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多次促陈诣阙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案,均未被采纳,而“朝廷恶其切直”。自此以后,来廷绍晦迹读书,志益奋激。

绍熙四年(1193)和陈亮同中进士,当时的士大夫都说:“来(廷绍)、陈(亮)俱登第,恢复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陈亮末及上任而卒,使廷绍失去了亲密战友。欣慰的是,两年后,廷绍又结识了大词人辛弃疾。

庆元五年(1200),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来廷绍出任朝散郎直龙图阁学士。翌年,来廷绍以宣奉大夫出知绍兴府,辛弃疾非常高兴,喜曰:“来君来,事济矣,祖宗耻,可雪矣!”但还未到府治,来廷绍就在萧山病倒,病情十分严重。

这首诗首先点出了卧病的地点、时间和心境。来廷绍四十四岁才得中进士,满腔抱负,想有所作为,但内无权臣支援,外无有力支持,久次馆阁,孤立于朝。因宋高宗曾驻详绍兴,绍兴升格为府,府大权重,来廷绍有可能施展抱负,报效国家。所以他满怀希望和信心前去赴任,他的情绪是振奋而炽烈的。然而天不佑人,甫出都门,即在旅途卧病二月有余,终至不起。

祇园寺是当时萧山最大的一所禅寺,规模宏大,巍峨深广,寂静 冷落的僧房,反衬着流寓病人的孤独和凄清,平添了几分悲凉的心情。但他抗金意志却并不消沉!来廷绍出知的绍兴,正是越王句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报仇复国之地。他用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的典故,来衬托自己以范蠡、文种自况,力图效法句践,实现抗金复土的素志。勉人勉己,激起人们对抗金的共鸣。当然,面对沉疴难起的现实,不得不吩咐家人备办棺木,操理后事。这里他借用了许浑 《伤李郎中诗》中“乡路兵戈旅榇回”的典故,来委婉地表达无可奈何的心情。但仍谆谆告诫不要铺张浪费,叫和尚念经拜佛,超度亡灵。既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态度,也显示了他最关切的是抗金大业而不是为了亡灵升天。最后用宗泽临终时“三呼渡河”的典故作结,坚信自己身虽死而力主抗金精神永存,收复山河的伟大事业永存。

来廷绍卒后,葬于萧山湘湖方家坞,由浙东巡抚使辛弃疾为其撰 《宋宣奉大夫知绍兴府事来公墓志铭》:

壮志愤愤兮扶社稷,忠诚烈烈兮贯金石。

怀抱郁郁兮未获伸,友义思思兮同扶策。

皇天不整兮夺其年,国步艰难兮谁共力。

湘水苍苍兮荫佳城,千秋迢迢兮知来宅。

辛弃疾作的墓志铭,赞扬了来廷绍的崇高气节和爱国情怀,充满了对来廷绍的无限哀思、怀念与崇敬。其子来师安为其守墓,史籍记载来师安“占籍萧山,卜居冠山之阳”,意思就是来师安为了守墓把户籍迁到了萧山,在冠山南麓筑室而居。从此萧山来氏以冠山为据点,以长河为渊源,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汇为当地大姓。

来源:萧山博物馆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