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教育先行。近年来,我区农村学校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学校特色,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让农村学生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区教育局启动“未来乡村教育”行动计划,为乡村学校赋能、聚力。各学校因校制宜,涵养校园文化,拓展培养路径,丰富办学内涵,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临浦镇中:志在卓越,行以至美
临浦镇中以“越美教育”致力于学生成人、成才、成事,努力培育具有认知之美、学养之美、体艺之美、品性之美、实践之美的“越美学子”。
越美课程,让学生站在校园的正中央。学校从“越美教育”理念出发,建构适合学生个性、彰显学校特色的“越美课程”体系,发展核心素养,培育“越美少年”。学校将课程分为人文与社会、数理与信息、科学与技术、艺术与生活、体育与健康五大领域,每一领域由基础性课程(必修)和拓展性课程(选修)构成。目前已形成颇具特色的“越美书院·数理坊”“越美书院·文学坊”“越美书院·体艺坊”“越美书院·实践坊”拓展性课程体系。
越美书院,让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学校的“越美书院·教师坊”致力于在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目标和需求前提下,构筑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层次文化,通过团队建立、课程化运作,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修,让新教师心中有规范,让青年教师手中有技术,让骨干教师脑中有智慧,让名优教师身上有成果,实现用精神的成长创造使命的精彩。
益农镇中:多样化课程提质强校
益农镇中自2010年以来,在课程建设引领下,办学水平稳步提升,成为全区农村初中的佼佼者,并入选杭州市公办初中提质强校首批试点学校。
学校坚持全面而有个性的质量观,关注学生的素养发展。除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外,学校以培养“善学善思、勇于创新、多才多艺的善美学子”为教育目标,设置了“南沙学子”课程体系。课程由学科拓展、特长发展和南沙风情实践活动三大类课程群组成。
多样性的课程为学生带来了展示的机会和舞台,使每个有差异的个体都拥有了独特的价值,满足了学生的需要,维护了学生的尊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学生学习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中考质量连年攀升,位居全区前列,近三年有60余名学生被高中美术、音乐和体育特长班录取。
在多样化课程的实施中,老师们形成了“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共识,教师的教学设计力与研究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近三年,教师在区级及以上各类业务竞赛中有126人次获奖,论文在区级及以上获奖、发表109篇。
学校课程建设经验发表在《浙江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方案被评为省课改优秀案例,并得到省教研室的高度肯定。学校还多次在省义务教育年会、区深化课改推进会上做典型发言,被授予杭州市农村学校课改联盟和区首批课改示范学校。
靖江一小:校本课程让教育更美好
靖江一小耕耘百年,始终坚持“教育素质为先,求学道德为本”育人理念。近年来,学校在特殊教育、教育科研、感恩德育三特色基础上,着力打造“基于地缘资源支持的校本课程”,为孩子们架构起通往幸福的桥梁。
走班制社团课程,唤醒成长。自2010年来,学校先后推出“百名家长传百业课程”和“走班制社团课程”。每周三,是孩子们“幸福的一天”。陶艺课程、3D雕塑课程、越剧课程、衍纸课程、普特融合课程……让成绩平平的孩子也能找到自信和勇气。该校的晨露合唱团获得区合唱节五连冠;舞蹈队获得区艺术节金奖;文学社成为区二十佳文学社……
春秋游研学课程,探究未知。该校的浙东唐诗之路游学课程,把行动视野扩展到课堂以外,书中的唐诗,变成了老师和孩子们脚下的行程、眼前的风景、心中的诗歌。童眼观世界,诗词写天下。“一条路线,六个主题,十二个风景名胜”,孩子们跟着李白、杜甫、贺知章行走在浙东山水之间。而这,也是课程极具吸引力的跨界实践。
红领巾舞台课程,点亮梦想。红领巾舞台的搭设,为孩子打开了展示之门。每一次课程结束,都会在校园里拉开一张彩色的网,教育的后续张力在校园里奇妙发生。如陶艺社的成果、文学社的研学报告、年级音乐周、个人独唱会、器乐演奏PK……
“用最具生命力的课程,延伸美好教育的空间。”这是靖江一小带给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
长沙小学:笛韵悠扬,向美生长
位于瓜沥镇的长沙小学,于1996年创造性地提出“以笛子教学为突破口,实施艺术特色教育”的办学思路,走上了农村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星光大路。
笛声里的美好教育从美好教师开始。学校推出强师战略,转变教育理念,借助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探求满足多元化、多样化、多形态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一项项成果、一项项荣誉纷至沓来;市区两级名优教师不断涌现。
笛声里的美好教育让多样的生活走进丰富的课程。学校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开发与实施“向美少年”课程体系。“童年笛韵”“童声合唱”“水墨书香”“田径运动”“篮球宝贝”“绿茵足球”“激战象棋”“经纬围棋”“国际象棋”“玩转魔方”等丰富多彩的拓展性课程,使孩子们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创造生活。
笛声里的美好教育是一种融入社会的生趣表达。学校围绕着竹笛艺术特色教学,坚持开展各类体验活动,举行笛子音乐盛会,开展笛旅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文艺进乡村活动,让孩子们用笛声传递对家乡的热爱,用笛声传递心声。
全国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竹笛教学基地、中国竹笛特色教育学校联盟主席单位、浙江省民乐大赛一等奖、杭州市中小学艺术节器乐比赛一等奖……长沙小学以丰硕的实践成果向美生长。
葛云飞小学:
英雄文化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作为以民族英雄葛云飞命名的学校,葛云飞小学紧紧抓住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着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特色项目建设,打造英雄文化系列课程,营造英雄文化育人格局。
英雄缅怀课程——学校设立“英雄讲堂”,邀请知名人士或本土英雄为学生带来各个层面的英雄故事,鼓励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引领孩子们学习英雄故事、传颂英雄事迹、培育英雄情怀、争做英雄传人。“蛟龙号”潜水英雄、奥运会体操冠军、亚洲杯排球冠军等纷纷走进“英雄讲堂”。
云飞排球课程——学校举办排球嘉年华、自创排球操、举行班级排球基本功对抗赛,积极普及排球运动,连续十一年获得杭州市传统项目学校考核一等奖。排球课程被评为萧山区新课程改革项目,入选为杭州市美好项目的评比。学校也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萧山区传统项目学校、萧山区体育特色学校、萧山区传统项目训练基地。
英雄导游课程——学校依托校内外的葛云飞陈列馆、纪念馆、故里表等德育基地,开设英雄小导游课程,以老队员带新队员的方式传播好英雄事迹、讲好英雄故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陌上云飞”劳动课程——学校带领学生在劳动基地里开展劳动实践。杨梅红了,黄瓜绿了,玉米长高了,土豆丰收了。孩子们手上沾满泥巴,脸上充满欢笑。
系列化、常态化、多样化的英雄文化课程体系,让学校在区域范围内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衙前农村小学校:
世界当中一个小小的学校
衙前农村小学校创建于1921年9月26日,由早期共产党人沈定一出资筹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第一所农村小学,是宣传发动农民革命活动、推动农民运动的中心。衙前农村小学校旧址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结合百年红色校史和农民运动精神,积极探索,开设“点亮”德育课程、“小小讲解员”精品工程、“红伢儿研学”精品课程、“农芸空间”新劳动教育课程等,根据孩子认知特点,分学段、多形式地开展看旧址、访古物、听故事、读校史、唱校歌、做学工等一系列红色德育社团课程。
学校践行成为“小孩子的乐园,乡下人的学府,世界当中一个小小的学校”的初心。这是个小小的天地,也是小小孩子学习的场所,更是“农小”学子孕育和绽放灵气的所在。学校1000多名学子在各级各类舞台“说”小小的学校、“念”前人的事迹、“讲”衙前的变迁,为学校代言,为家乡代言。学校厚实了红色德育内涵,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形成了富有地方风味的育人体系。
学校坚守“点亮孩子心地灵光”的办学初心,以“质朴·坚毅”为校训,秉持用小孩子的心、小孩子的思维去接近红色文化,感触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培养有正气、有灵气的“农小”学子。
楼塔镇小:
传承文化遗产,追寻教育美好
楼塔镇小,位于千年古镇楼塔。篮球和细十番,是楼塔的文化遗产。因此,学校将篮球和细十番作为学校特色,多年来坚持践行文化传承、追寻美好教育,步履不停。
日复一日的篮球队训练,全体楼小学子参与的篮球操,两年一届的体艺节……在楼塔镇小,篮球文化的传承以极为朴素的方式在校园里行进着。无论清晨还是黄昏,无论日晒还是雨淋,篮球队员们拍球的“砰砰”声,是校园里最美妙的节奏,是校园里最动人的旋律。
楼塔细十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2005年至今,学校已成功培养了七批“细十番”小队员,共400余名学生。有器乐爱好和天赋的学生在演绎着“十番之乐美”,其他学生则用不同的方式体验着“十番之和美”。他们或是进行细十番的实践探究,完成调查报告,获得了区级荣誉;或是写着有关细十番的文字,描述着细十番的美好,在报刊中发表。
在追寻美好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还带领学生,到“楼塔细十番基地”探究千年古乐的前世今生,到“楼曼文红色纪念馆”探寻先烈的革命足迹,到“楼英纪念馆”了解神医和他的《医药纲目》,到“李可染画室”感受画家的素养与精神。
扎根本土文化,传承本土文化,反哺家园社会,楼塔镇小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窗子,创造了一个个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