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归巢的凤凰”用智慧项目带家乡“起飞”
发布时间:2021-10-21 09:02:11

前些天,桐庐县合村乡后溪村的张大爷终于如愿当上了民宿老板。村里旅游业日益兴旺,张大爷虽年逾古稀,却也想赶上发展的潮流。今年8月,老宅装修完成后,他拿着手机扫了扫自家新门牌上的二维码,当天就有走亲干部上门了解情况,帮助他进行相关材料的申报,并联系环保、消防等部门上门验收。

圆形、餐盘大小,这种带二维码的新门牌被称为“幸福门牌”。别小看这个二维码,它背后是合村乡“走亲大脚掌”智慧平台,不同的人扫码,能获取不同的功能:村民扫码好比有了“物业管家”,可以将办事需求上报,还能实时查看办事进度;村干部扫码好比多了一双“千里眼”,可以通过后台查看走亲工作的效率;游客扫码好比配了一位“全能导游”,能立即获取村庄概况、民宿、景点等服务信息。此外,“幸福门牌”还连接着智慧垃圾分类系统,垃圾收集员每天上门将垃圾转运至智慧垃圾分类车,自动称重并识别村民垃圾分类是否到位,之后由系统自动评分并转换为星级,显示在“幸福门牌”上。天天拿“五星”的人家自然更有“门面”,村民对垃圾分类更自觉了。

既拉近了村民与基层组织的距离,提升了村务治理效率,又可以当作美丽乡村新型“五好家庭”的荣誉牌,这样的“幸福门牌”目前已在后溪村前柏自然村实现全覆盖,即将在合村乡全面推广。而研发这块门牌的,是一名返乡创业的80后青年,他的名字叫赵文瑞。

路远怕什么?

80后拉着团队回村送“智慧”

合村乡位于桐庐县西北部边缘山区,地理位置偏远。赵文瑞是后溪村人,从小父母就在上海打工,他只好跟着奶奶生活。除了父母定期托人带来的生活费,养蚕是祖孙俩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开学时没钱缴学费,只好欠着,等蚕茧卖掉了再补上,一盒霉干菜我要吃一个星期。”那时起,赵文瑞就打定了主意,“要靠读书走出去,这句话我从小就刻在了心里。”

在外创业多年后,赵文瑞竟与老家意外邂逅。今年4月,合村乡在建德市三都镇考察,看中了当地的智慧民生项目,几经辗转找到了项目方——正是赵文瑞的公司。一句“我就是合村乡人”,赵文瑞迈出了回乡创业的第一步。

今年5月,赵文瑞将公司注册地址迁回了后溪村,随即着手为村里做起了智慧垃圾分类项目。之后,赵文瑞又带团队开发了“走亲大脚掌”智慧村务平台,开始着手在村民家门口安上了“幸福门牌”。“走亲大脚掌”自8月推出以来,共纳入22个网格点,收录走亲干部46名,走亲达2200余户,收集问题278个,已解决261个,办结率93.8%。同时,平台实时总结村民上传的高频词汇,通过云上分析让村务决策更精准。

这个月,赵文瑞计划将位于桐庐县城的公司整体迁回后溪村,正忙着和乡政府讨论选址问题。迁址成功后,公司里20余名90后员工将全部进村上班。从村里到县里,足足55公里,会不会太远?年轻人肯不肯进山村?“没问题。”赵文瑞一摆手,“我们都是程序员,不在乎这些。”

前些日子,赵文瑞派团队用无人机给全乡做了3D建模,以便之后应用到更多的智慧民生项目中。他争取明年上半年把公司资质认定的事做好,让公司成为合村乡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之后,他准备聘用一批村民,走上乡镇智慧垃圾分类项目的考评岗位。

同样是种水稻,

90后的心思不仅放在田里

带着经验和智慧回乡的,不止赵文瑞。

后溪村青创工坊原本是一处废置了七八年的厂房,如今却是90后青年翁永浩的乡创基地,做的是本地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走进工坊,游客就能品尝到有本地特色的端锅宴、竹马酒。

31岁的翁永浩是合村乡岭源村人,在东北上完大学后,他到杭州主城区做过国际物流、餐饮配送,后来从事农产品电商,做到了大区经理。之后,他决定创业,回到桐庐县城,做农产品销售。

今年年初,合村乡政府找到了翁永浩,盼他回乡发展。“农产品是有根的,人也是有根的。”翁永浩慎重选择了回去,“乡村振兴,无论是对家乡还是对我自己,都是一个机会。”

翁永浩的父亲承包着千余亩稻田,见儿子回乡,首先想到的是让儿子接手种水稻。可对于积累了丰富农产品销售经验的翁永浩来说,自己回乡并不只是给家里增加了一个壮劳力,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思路化成新的生产力——面向市场做农业,最终要靠做品牌才能提高农产品的认知度。

乡政府帮忙找好场地后,翁永浩把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带回到了后溪村,然后整合了合村乡农户的生仙里大米、翁家酱、萝卜调、青笋干、番薯干等农产品,上线浙江省“网上农博”平台推广,通过团购渠道销售。“最近6个月,最受欢迎的生仙里大米销量有5000份左右,订单来自全国各地。”翁永浩说。

合村乡有三分之二常住人口为中老年人,翁永浩的“农商+电商”模式正好将部分闲置劳动力调动起来。目前,全乡已有百余户农户与翁永浩的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而随着农产品销路不断扩宽,乡里闲置耕地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今年国庆长假,青创工坊的端锅宴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20余万元。现在,翁永浩正抓紧筹建青创工坊二期,建设合村乡农产品生产的透明工厂及新零售体验中心,实现“线下体验、线上交易”。“农产品利润虽小,但复购率很高。”翁永浩信心满满,“游客一旦体验过我们的农产品,一定会产生信任感,最终成为我们农产品的私域流量。”

本想回村养老,

60后意外找到了事业“第二春”

和80后、90后年轻人不同,60后的周仕龙回乡创业纯属偶然。

上世纪90年代初,周仕龙骑着自行车离开合村乡合村村,辗转来到杭州城里做木材生意。打拼近30年,他攒下了一副家业。2015年,抱着退休养老的心态,他回到了家乡。

刚回乡,周仕龙就把自己当年结婚时的老房子翻新改造,保留了两面土墙和做饭的土灶,在房子内部添置了上下水等设施。现代化的改建,加上地处幽谷,周仕龙看着新居,萌生了做民宿的想法。“把外面的人请进来,让他们把我的家乡介绍出去。”他燃起了改造家乡面貌的热情,“我义不容辞。”

如今,16间精品民宿围绕着周仕龙家在山谷间零散分布,茂林修竹,缥缈云雾,如同世外桃源,甚至带动了周边农家乐的转型。随着民宿的名气越来越大,一到周末,山谷里就住满了来自周边城市的游客,带动了合村乡乡村旅游业的增收。周仕龙因此有了“聊发少年狂”的劲头,他将瑶山谷周围的山地租了下来,准备打造一个更大规模的旅游度假区,誓要为家乡乡村旅游事业再奋斗10年。

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的创客纷纷返乡,这与合村乡多年前的一次尝试密不可分。2015年,由合村乡政府与后溪村党总支牵头,后溪村村民以每户最多两股、每股5000元的入股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一个月里,171户村民众筹了151.5万元发展资金,成立了后溪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之后的两年里,村里建起了天然浴场、垂钓中心、休闲绿道等配套设施;2018年,后溪村成功与杭商旅宏逸公司签约竹溪乐园项目,依水发展全域旅游,处处皆风景;如今,项目已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实现营收约800万元,保障了村集体的稳定增收。从美丽公路建设、庭院整治、围墙改建、卫生提升,到打造“美丽乡村3.0”试点村,再到设备投入、资金补贴,合村乡多年来的一系列动作,都为迎接创客返乡打好了基础。

“现在返乡创客越来越多,目前处在初创阶段的公司就有十来家,在民宿、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数字科技等领域都有起色。”合村乡党委书记夏敏说,今年,乡财政拿出1000万元,用以支持乡村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鼓励创客回乡,“创业需要氛围,人才回来了,产业才会进来,山村才能迈向共同富裕。”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钟玮 谢俊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