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新农人”的别样青春
发布时间:2021-10-21 09:17:28

“让我们一起回到土地上。”乡村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和不泯的根。

在杭州广阔的乡村,忙碌着这样一群“新农人”:他们正值韶华,受过良好的教育,却与大多数年轻人不一样,甘愿放弃热闹的城市生活,回到乡野;他们有才华、有志气,用心血和汗水书写着别样青春,书写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故事。

传承

父亲教儿子修拖拉机

儿子教父亲飞无人机

“农机二代”评上杭州高层次人才

十月中,在萧山区党湾镇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里,一浪高过一浪的水稻,露出金黄稻穗,满眼皆是即将丰收的样子。

“80后”王军伟是杭州党湾关荣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他承包了1000多亩田地,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要管好这么一大片田地可不是件容易事,王军伟说:“多亏了机械化生产——就拿稻田植保来说,这可是重体力活,以前数十人背着喷罐下地,要忙上半个月;现在只要无人机,两三天就能完成。”

植保机、无人机、拖拉机、插秧机、烘干机……这些机械不但帮王军伟节省了人工成本,还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原本10个人一天都干不完的活,有了这些设备,不到1小时就完成了。”种粮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了。

谈及王军伟回乡投身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初衷,还得说起他的父亲,王关荣。

4582d93b87887e7efccd7b4d76dd0c70_rB4AiWFwPyGAVLCJAAHaE0O80yM904.jpg

王军伟在维修机械。

王关荣是位老拖拉机手,耕田三十多年,并于2009年创办了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眼看合作社在发展壮大,但没人敌得过时间的磨砺,父亲在渐渐老去,为合作社事务奔波劳碌的那个背影越来越弯、越来越沉重,儿子王军伟非常心疼。

2010年,王军伟回到家乡,投身农业机械化事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机二代”。“我是农民的后代,对土地是有感情的。农机服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搞这一行虽然苦,但我坚信是有前途的。”王军伟说。

接过农机合作社的接力棒,王军伟一头钻进了合作社里的大机小件里,学习起了各种机械的原理。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王军伟获得浙江省农机修理工职业技能竞赛第四名,被授予“浙江省技术能手”;2020年,王军伟被评为萧山区首批乡土专家,是当时最年轻的乡土专家;2021年,王军伟被授予杭州市乡村产业技能大师,同时,他还评上了杭州高层次人才(D类)。

244d747e6eb2f7ef7b9df526102b9c91_rB4AiWFwPyGADPZ9AAFFnOG7bmA510.jpg

在王军伟指导下,父亲王关荣也学会了操作无人机。

在王军伟和员工们的共同努力下,农机合作社已建起了育秧基地、烘干车间,并拥有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机动喷雾机等农业机械40多台(套),年农机作业面积达1万多亩;同时,合作社还引进了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植保机等多种智能化设备;北斗系统的数据运用更是让王军伟和他的农机设备们装上了天眼,拥有了智慧小脑。

现代化的机器操作,王军伟熟,但碰到“种地那点事儿”,儿子还得向父亲王关荣请教。

“一次学不会,学两次。种地也是学无止境的。”王关荣在田地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虽然现在“退居二线”了,不过,这个停不下来的老农民,每天清晨依然会雷打不动地到田里转一圈,“离田越近,心里就越踏实。当农民虽然辛苦,但有甜头和奔头”。现在,王关荣也在儿子的帮助下,学会了无人机的操作。

随着智慧农机、现代农业的推进,王军伟对于他的农机合作社有更长远的打算:“最近三年,我们陆续投资了500万元优化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并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延长产业链,在现有育、种、产较为成熟的基础上,实现品牌化经营。”在王军伟看来,农业机械化从生产、加工、流通到人们的餐桌,每一个环节的用心,都是对收获、对粮食的珍视,是对“粒粒皆辛苦”、对劳动的敬意。“我是个真真正正的农民,也是一个想要实现农业与科技融合的农民,我要用最好的技术、最实的本领、最诚的心意种出最好的粮食。”说起自己的梦想,王军伟眼里有光。

创新

学习是“新农人”的日常状态

“90后”姑娘把对农业的热爱

铺在广袤田野

看起来瘦小的诸沙沙,是位“90后”“新型职业农民”,管着2000多亩田地。

“我是农民的女儿,从小就对生我养我的土地充满了感情。”2016年夏天,诸沙沙辞去了幼师的工作,一头扎进了农田里。5年时间里,她从一个对农业一无所知的懵懂小白,成长为承包2000多亩土地的“新农人”。

诸沙沙父亲从事农业生产有几十年。“小时候,父亲每天都是披着晚霞、踏着老头鞋回家,衣衫被汗水浸染得发黄,脸庞被太阳晒得通红,但他眼底的喜悦却感染着每个人,那是属于农民的喜悦。”父亲常笑眯眯地对诸沙沙说:“今年小麦产量不错,千粒重很高;水稻苗出得很好,种之前底肥一定要施好,除草剂要先打;这辆拖拉机我看得换了,不然耽误我耕地。”那时诸沙沙并不懂千粒重是什么?水稻为什么还要育苗?拖拉机居然带驾驶室还有空调?后来,当诸沙沙真正接触到了农业一线生产,她不禁感叹:农活可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

dc49c02fc2519be9ca578963dbcb999d_rB4AiWFwPyGATvVVAAFmWWB-vpA371.jpg

如何在传承老一辈的经验优势基础上,走出一条现代化农业道路?诸沙沙的方法是“创新”。她积极参加各种农业种植生产、农业机械化作业培训,申请攻关项目、高产项目、新品种试验;参与的项目曾荣获萧山区粮油作物杂交稻高产示范方一等奖、粮油作物杂交稻高产攻关田二等奖、粮油作物小麦高产攻关田三等奖等荣誉。

要想走得更远,“新农人”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诸沙沙每天除了干活,不是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我有一百多个微信群,有‘新农人联盟’‘新农人联合会’‘农友会’等,大家都会在里面分享经验。”诸沙沙说,农业生产周期长,只有掌握最新的信息和技术,才能准确把握市场。

萧山区党湾镇农机员沈赵芳和诸沙沙无话不谈。“‘新农人’是群有信仰和情怀的‘现代化农民’。”对于现代农业和农民,沈赵芳有自己的理解:“新农人”经营农业,是追求农业绿色生产,强调生态自觉,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致力于通过绿色的种植方式,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质量可靠、品质优良的农产品;也是致力于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让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山一水变得更加美好,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随着对农业的深入了解,我对行业的认知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刚入行时,我只想着是给父亲分担一点压力,如今则是更希望自己能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作为一名‘新农人’,耕耘土地是我的梦想,更是我的事业。”诸沙沙说,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像她一样,带着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返回农村创业,“追逐梦想的广阔天地”,创造年轻人们的新时代农业。

共富

“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站上“C位”

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在杭州农村,“新农人”不断涌现,智慧农业如火如荼,数字乡村方兴未艾,新乡俗带来新风气……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升腾。“筑梦圆梦需要对接农民的新需求新期待,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让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更稳更实,让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杭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姚爱华说。

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已站上杭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的“C位”,表现出“十四五”杭州变革农业生产效率的决心——杭州以数字化改革为“利器”,让农业发展跳出农业:9月23日,杭州数字乡村智慧平台正式上线。基于这一平台,“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实现贯通;而根据相关计划,到2025年,杭州更是将力争建成数字农业工厂(园区)50个、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200个,同时,加快建设数智乡村平台,建成一批数字样板镇(村)和未来乡村,通过数字撬动乡村产业、治理等。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业领域缺人,不仅缺一线操作员,更紧缺的是未来的经营者。为此,近年来,杭州一直大力在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成果卓著——2020年,杭州“三农”领域高层次人才较2019年增长147.1%;今年上半年,杭州更是推出了“春雨计划”,提出至2021年底实现杭州市委人才办认定的“乡村人才金融服务授信覆盖率100%、5年内提供不少于500亿元乡村振兴人才专项信贷资金”的目标,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如今,各行各业的“新农人”,正成为杭州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记者 郑莉娜 摄/记者 法鑫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