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水清景美 共绘和谐生态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1-11-03 10:48:06

有多少种鸟在钱塘区生活过?这个问题有标准答案:钱塘区共记录鸟类16目45科147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22种。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每到迁徙季,钱塘区就会成为鸟的天堂,这是对钱塘生态环境建设最有力的肯定。而组成钱塘“百里田园城、万顷稻花香”生态的,就是一个个美丽乡村。作为乡村故事的空间主体,乡村环境面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前进的脚步。美丽乡村建设,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钱塘区持续深化美丽乡村和美丽城镇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蓝天、碧水、绿树、村居,一幅幅生态和谐画卷正在各处铺展,助力钱塘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

“非粮”整治+美丽乡村,构建大美钱塘新格局

完成1.9万余亩抛荒地整治,这是钱塘区在遏制耕地“非粮化”实践中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耕地数量、质量与区域生态“三位一体”,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需从保护耕地做起。

钱塘区地势平坦,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较大。但由于开发建设、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等多种原因,存在一定程度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特别是农村乱占耕地、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问题较为突出。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钱塘区针对多年以来因拆迁、工程建设、渣土消纳等原因造成的上万亩抛荒地进行集中整治,围绕种满园、连成片、点漂亮、理干净、景观美、效益高的总体要求,消灭地块抛荒,种植小麦、油菜、蔬菜等农作物,实现了粮食增收和环境美化,也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夯实了基础。截至目前,钱塘区已完成“非粮化”整治优化面积1.21万亩的年度目标任务。

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的同时,钱塘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通过区、街、村三级联动,全面实施围墙美化、村道拓宽、景观提升、党建入村、线杆整理、三管齐下、庭院洁化等176个村级建设项目,彰显了“一路一景、一村一景”的独特风貌。

走进临江街道萧东村,眼前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脚下是宽阔整洁的通村大道……这个位于杭州市最东部的村庄,围绕“一心、三带、多点”规划布局,成功打造了一个临水而美、稻香渔韵的花园之村。在上个月的钱塘区新时代美丽乡村大比武(第二期)排名榜中,萧东村“喜提”全区第一名。

从萧东村往西,很快就可以抵达前进街道。近日,这里顺利通过“水美乡镇”创建的区级验收,成为全区今年唯一一个创建“水美乡镇”的街道。

前进街道辖区内河网交错,水资源丰富,为改善辖区内各河道水质情况,钱塘区农业农村局和前进街道开展河道清淤,加强日常养护,通过一系列“组合拳”,进一步实现了还河于民、造福于民。

生态湿地+十里绿植,深化美丽钱塘全覆盖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杭州市最大的沿江滩涂湿地江海湿地,就坐落于钱塘区。而除了这座原生态自然湿地外,钱塘区目前也在积极探索人工湿地的建设。

如果说金沙湖是下沙区块的CBD,那东沙湖就当仁不让地占据了江东区块的“C位”。东沙湖水域平静、水系灵动,建设人工湿地,钱塘区把目光投向了这里。

按照计划,创建分“三步走”:第一步,今年11月底前在产城融合核心区全面完成东沙湖农业生态湿地建设项目,实现农业产出、水体净化、蓄洪抗旱、灌溉水资源利用及景观体验等重要生态功能。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第二步,在建设东沙湖农业生态湿地基础上同步推进万亩农业生态湿地建设,制定《关于推广万亩农业生态湿地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科学布设“田-沟-湿地”系统,完成“源头、过程、末端、生态”四个体系建设。目前,该步骤已完成前两轮意见征求;第三步,全面推进10万亩农业生态湿地建设。

“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我们希望打造钱塘生态湿地样板,深化美丽钱塘全覆盖,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宜居环境,同时对人工湿地、生态水田的净化效果及观赏价值进行试点,为平原地区生态农业模式探索提供钱塘经验。”钱塘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优化生态环境,钱塘区的选点尝试还有很多。

经过前期实地调研,钱塘区从去年开始于钱塘江一线海塘内侧选取了43公里试验点——围垦一工段至绍兴交接处江东闸,在原有绿植的基础上增加种植桃花、红梅、梨花、桂花等各类花果,建设“十里梨花”“十里海棠”“十里桂花”等特色海塘景观带,除了年后种植完成的桃花,目前桂花和海棠已经作为试点进行了少量种植,很快,这条43公里的“彩虹海塘线”就将全部完工。

届时,吹着海风,闻着花香,这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将成为钱塘人的特有体验。

展望未来,钱塘区将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全面彰显钱塘田园秀丽之美,计划到2023年完成打造“江河湖海湿地和谐共生,田园村社街区辉映成趣”的魅力新城。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史俊杰 通讯员 戴锋 任勍 陆锋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