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梓桐镇,写春联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记者 程海波 摄
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梓桐镇作为浙江省诗词(楹联)之乡、杭州市“民间书画之乡”,有书画艺术小镇之称。近年来不断挖掘自身独特的书画艺术禀赋,投入2900余万元,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进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人文优势凸显 文化氛围强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文化赋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梓桐镇立足市级“民间书画之乡”优势,积极争取省市文化、旅游、老干部等业务主管部门的专项支持,启动国家卫生镇、省级书画之乡、楹联诗词之乡、省市书法家协会创作基地等创建工作,加快打造书画艺术小镇。目前,已成功获评“省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样板乡镇”,入选市级美丽城镇样板和中国传统古村落建设试点,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全国首个乡镇调研基地,也是浙江省美术馆首家乡村美术馆合作单位,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已得到多方面的认可。
二、基础设施完善 文化载体强
梓桐镇按照“立足文化、跳出文化、繁荣市场”的思路,坚持盘活闲置资源、向存量要空间,收储并改造老区公所、物业楼、工业园区等闲置建筑388处以及空地3200亩,建成了府前街书画院、梓桐书画院、梓桐艺术馆、蚁巢艺术馆、汽车运动公园、雕塑艺术园、梓桐写生基地、婚纱旅拍基地为主要阵地的“两院两馆两园两地”书画艺术场馆。坚持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投资,如由市场主体投资改造、运营的梓桐写生基地,两年来累计接待写生研学团队40批次、学生10600人次,直接带动住宿、餐饮行业实现收入130万元,是梓桐开展文化交流、推进文化艺术变现的核心阵地。
三、品牌打造有力 文化特色强
乡村振兴需要不断提升乡村的文化创造力,才能推动文化富民、兴业。2019年以来,梓桐民匠营、“我们的日子”——乡村文创艺术展、首期全国农民综合材料艺术创作培训班;“巾帼心向党,献礼母亲节”浙江最美女艺术家作品巡展;摩托车金卡纳联盟(MGSA)——杭州站评级赛相继成功举办。此外,梓桐艺术馆也承办了多次大型画展活动,高太祺书画展、叶岚画展、浙江省大花园项目“诗路花园”江南秘境画展、“浙江风采 决胜全面小康”全省美术作品展,接连“点亮”梓桐。同时,结合文化艺术小镇建设,举办陶艺、版画、油画等多种形式的新农民培育营,在提升村民文化素养的同时,组织好村民参加各类艺术活动,2019年“我们的日子”农民油画展走进上海中心大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20年农民民匠作品参加上海市政府文化采购,获得热版第三的成绩,当年农民陶瓷文创销售突破10万元;2021年汉字艺术民匠作品获得“最民宿伴手礼”综合奖;2021年汉字艺术民匠作品获得钱塘区“潮玩节”最给力奖;2021年汉字艺术文创作品走进人民大会堂国庆宴会;2021年梓桐农民文创正式登陆“千岛农品”线上销售,为农民文创销售打开了新的途径。
四、成果转换提速 文化赋能强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共富“强”路需要挖掘和助力发展乡村文化事业。梓桐镇与19所高校以及3所专业画院签约固定写生基地,今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千名大学生进梓桐”写生和3期汉字水墨人才培养研学班,累计接待写生、研学团队1.2万余人次,实现收入180万元,并形成2条新型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开发农业观光园、民俗体验、文化项目体验等旅游项目,举办胡江村灯马会、结蒙村亲子游、卢家村老建筑摄影等活动,切实提升游客体验度,累计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收入300万元。目前,该镇杜井村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化示范村,梓桐镇成功创建3A级景区镇。此外,将文化艺术与历史人文、农特产品相结合,成功推出梓桐“诗画小曲”酒、胡江梅干菜饼、“程记娘心”农家酱等一批文创周边产品。今年以来,梓桐“诗画小曲”酒等文创周边产品实现销售额220万元。
五、产业带动可持续 文化富民强
乡村振兴共富建设并非将城市移植到乡村,而是持续发挥文化的创造力,从而实现文明的振兴与复兴。梓桐镇下一步将深入发掘文化艺术产业的带动作用,通过文化艺术产业为梓桐的乡村旅游发展引流,拓展本地农产品的销售市场,着力探索和拓展本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一方面充分调用合作高校的资源,吸引外部人才帮助梓桐提升文创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包装设计;另一方面,在汽车公园、黄村培训基地、旅拍基地等场所增设本地文创产品的销售场所,并积极探索网店等新兴销售渠道。鼓励村集体以及有参与意愿和能力的普通村民,积极参与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将文化艺术产业带来的人流转化为梓桐百姓的产业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文化赋能的共富“强”路要以文化振兴作为根本,一任接着一任干,确定“强”目标,做“强”基础,转化“强”资源,打造“强”品牌,深入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继续探索乡村振兴共富路。
(作者系淳安县梓桐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