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沙地结出“致富果” 农户收入上涨300%
发布时间:2022-01-12 07:57:25

“滨兴路阿里中心,200斤;网商路网易园区,200斤;永金路北干一苑,30斤……”早上10点,谌伟一边嘴里念叨着,一边滑动手机屏幕,规划好路线,新的一天送货之旅开始了。

又是一年一度草莓季。过去这一个多月里,他一个人开着货车,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卖出了上万斤“沙地草莓”。

谌伟以前在城西做过“程序猿”,眼看种草莓收益越来越好,他也卷起袖子辞职回了江东。像这样的“莓农”,在钱塘区河庄街道新江村还有41户。

要知道,今年也是新江村在沙地上种出草莓的第14个年头,“老实讲,我们必须感谢小小的草莓,让村里农户的人均收入从1.6万元增长到了现在的4.7万元,涨幅近300%,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新江村党支部书记王伯祥感慨道。

从三个“臭皮匠”到一群“莓农”

一颗小小草莓让整个村子都尝到了甜头

新江村不大,村域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总人口2300余人——和周边的其他村落一样,地处钱塘江南岸的新江村也属于典型的围垦地区,传承着沙地人勤劳务实、拼搏创业的奋斗精神。

“最早的一批居民来这里生活的时候,因为土壤原因,这里水稻种下去收不起来,大家吃饭都成问题。”王伯祥介绍。

面对这样一块颗粒无收的盐碱地,新江村的农户们却并没有垂头丧气——灌水冲洗、深耕土地、土壤改良,在他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沙地土壤慢慢“熟化”,逐渐恢复了活力。

正是这片质地疏松、颗粒粗糙,却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沙地,又给新江村带来了新的可能——草莓,就是在这个时候“低调”登场的。

周金棠、宋丰平、孙建江这三位村民,是首批“吃螃蟹的人”。不过,那时他们三户加起来的草莓种植面积总共不到10亩。“种草莓大家都没学过,我是江对岸下沙姐夫那里学来的,种子、种植技术都是他教我的。”周金棠回忆说。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虽然种植面积不大,但是新江村有史以来的第一拨草莓十分“争气”,收益也比较可观。2008年,打新江村的第一颗草莓成熟开始,三家的草莓田边就自发地来了很多“观众”,到第二年,草莓的种植版图像涟漪一样在沙地扩散。“为什么要这样种”“什么时候要施肥”……就在这样你问我答的氛围中,第二批的新江“莓农”诞生了。

和第一批投石问路的“莓农”不同,这一批的种植户本身就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他们的起点更高、魄力更大。

榜样效应一旦发酵,结果往往令人吃惊。近年来,新江村的草莓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9年,200余亩;2020年,380余亩;2021年,更是猛增到600余亩,“草莓经济”总规模达2500余万元。

从种植零散化到草莓品牌化

村企联动擦亮沙地草莓“金名片”

新江“莓农”的共富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草莓抗病害能力弱,不耐运输、不易储存,稍微不留神就会烂掉,这就需要我们要在品种选择、种植技术、运输、储存等方面动足脑筋。”谌伟说。

“草莓赛道”的竞争,也让大家完全停不下来。身处竞争激烈的市场,新江草莓又将如何打响自己的品牌?开拓发展新模式,着眼长远的布局必不可少。去年年初,在河庄街道的牵头下,新江村与周围5个区域相近、产业相关、人文相亲、村情相仿的村一起,共同成立了“田城汇”乡村振兴党建联盟品牌。

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田城汇”品牌把6个村划分为智慧漫居、田园品鲜、钱塘耕韵、围垦听潮4大板块,同时开发了一条集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农耕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新江村的草莓基地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草莓的“技术攻关”,更依赖专业机构。为此,新江村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积极开展草莓种植合作,提供15亩大棚作为草莓研发基地,由省农科院为村里现有的“章姬”“越秀白雪公主”等十多个草莓品种提供培育和种植技术,在草莓育苗体系、草莓新品种选育试验推广、草莓主要病害鉴定防控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攻关。

就在上个月,新江“莓农”们又收到了一条好消息:新江村与鲜丰水果签订购销意向合同,在合作期间,鲜丰水果将主要负责种苗的选择、产品包装、品牌营销、农旅体验等;新江村负责土地供给,合作社草莓基地的生产与管理工作,双方将在基础设施改造、草莓主要病害鉴定防控、品牌运作等方面通力合作,擦亮新江草莓这块“金名片”。

“这些措施,都提高了我们草莓种植户的信心,激励我们种出更好的草莓。”谌伟说。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2021年,新江村新引进草莓种植户种植面积达到120多亩,老种植户扩大的面积达到100多亩,两项数据均创历年新高。

打造钱塘草莓“第一村”——带着这样的愿景,新江村的“莓”好生活越来越近。

蹲点手记

草莓致富,这样的主题在杭州其实并不鲜见。但作为一个建村历史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围垦小村落,新江村的致富样本又颇具代表性。

从新江村的草莓种植业发展历程中,不难梳理出个体带动群体、产业精细发展的脉络,这是村民们面对困境绝不服输的顽强拼搏,也是围垦精神在探索共富道路上的具体表现。

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加,奋斗基因得以传承,一颗小小的草莓,帮助村民们团结一心,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有了这样的成功先例,小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钱塘微融圈 喻萍萍 王浩盛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