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范建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中国质量(杭州)大会专访
发布时间:2021-09-25 09:42:22

9月16日-17日,以“质量 数字 绿色 融合”为主题的中国质量(杭州)大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本届大会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中国质量(杭州)大会致贺信。

一、学深悟透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增强抓好质量工作信心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贺信,深刻阐述了质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表明了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为深化质量国际合作、促进质量变革创新提供了重要指引。当前,杭州城市发展已进入“大杭州、高质量、共富裕”的新发展阶段,我们将以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加快构建与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相适应的“大质量”工作格局,把质量建设融入创新全链条、覆盖企业成长全过程,不断推动“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建设,努力为质量强国建设和质量国际合作贡献更多杭州方案。

一是提高站位,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自觉。习近平主席指出,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市场监管部门作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综合部门,也承担着杭州市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我们将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要求,发挥牵头部门作用,持续推进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建设。

二是优化服务,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平台基础。加强质量管理经验交流和国际合作,努力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聚焦关键领域,拓展质量技术基础设施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各层级质量技术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和资源共享,更好地发挥质量技术基础要素资源的集聚优势,满足产业发展和民生需要。

三是营造氛围,优化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供给。发挥企业质量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广首席质量官制度,建设企业质量文化,提升企业质量竞争力。健全完善质量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引领、知识产权保护、质量专家服务团、质量人才培养和激励、政府质量激励奖项、质量宣传教育等政策保障机制,加强质量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开展质量诊断、质量攻关等质量提升活动,引导企业提质增效,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深入推进质量强市战略,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质量(杭州)大会的召开,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杭州的关心厚爱,也得益于杭州良好的质量工作基础。近年来,杭州坚决贯彻落实质量强国战略的决策部署要求,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紧密协作,坚持以数字化改革撬动质量改革,统筹规划和推进全市高质量发展工作,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高地,连续7年在全省质量工作考核中获评A级,获评“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等称号,涌现了一大批质量管理示范企业。

(一)高质量抓好制度创新。深化完善组织体系,成立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推进全市质量工作。完善政策体系,出台《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杭州市政府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40余项,今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质量促进工作的决定》,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杭州市质量促进办法》政府规章。健全激励机制,对获得中国质量奖和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组织分别给予500万元和300万元奖励。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最多跑一次”为牵引,加快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依托杭州城市大脑,推动政府职能归并、流程再造,实现个人办事分钟制、企业办事小时制,工业审批由90个工作日压减到15个工作日。截至目前,全市已有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组织9家(次)、个人1名,省政府质量奖企业12家,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和质量管理创新奖企业11家(次),居全省第一。

(二)高质量抓好标准引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市政府签订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助推城市国际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城市联盟”在杭州正式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电子商务交易保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ISO/TC321)、“国际标准化会议基地”落户杭州,举办中德智能制造、联合国贸易便利化等标准化国家会议41个。制定实施电子商务质量管理术语、平台商家入驻审核规范、平台产品信息展示要求等标准填补国家空白。“十三五”期间,全市国际标准累计81项、国家标准814项、“浙江制造”标准316项、市地方标准299项,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42项,新增计量校准机构40家,企事业单位新建计量标准1221项。

(三)高质量抓好科技创新。以杭州国家高新区和城西科创大走廊为核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技术科创高地。高水平建设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阿里达摩院、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新型创新平台,打造数字经济领域重点学科和实验室集群。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首个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启用,联合国大数据全球平台中国区域中心落户。连续10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人才净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榜首。深化“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和“企业上云”专项行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2020年底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超过90%,海康威视、中策橡胶等6家企业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未来工厂”,数字安防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信息技术服务、生物医药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四)高质量抓好品牌建设。坚定不移实施杭州精品培育工程,全市有效注册商标累计超过94.57万件,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万向钱潮、娃哈哈等中国驰名商标160余件,居全省第一。抓好轨道交通、亚运场馆等重大工程,获得“鲁班奖”优质工程9个,获奖数量全省第一。全面部署高水平打造知识产权强市,“发明专利拥有量”纳入全市重点经济指标和改革攻坚指标,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过国家级验收,上线杭州市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2.0版。今年1-7月,全市新增专利授权量65360件,同比增长34.6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3976件,同比增长79.39%;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147件,同比增长21.25%;专利质押融资金额71.5亿元,同比增长82.21%。截至7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6568件,同比增长31.4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2.53件,同比增长14.07%。

(五)高质量抓好产业升级。立足中国电商之都的先发优势,坚定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把做强数字经济和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出台进一步加强平台经济治理促进规范发展的17条意见。着力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围绕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重点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46亿元,增长12.7%;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306亿元,增长16.7%。

(六)高质量抓好环境改善。近年来,杭州以“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为抓手,不断深化美丽中国样本建设,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成为省会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十三五”期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从71%提高到91.3%,改善幅度在省会和副省级城市中均排第一;国控断面水质好于三类的比例从2014年的77.8%提高到2020年的100%。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森林覆盖率达66.9%,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杭州得到了生动诠释。

三、持续扩大会议影响,为争当共同富裕

城市范例注入强大动能

大会期间,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14个国际和区域组织及相关企业、社会团体的600余名代表,齐聚中国杭州,出席中国质量(杭州)大会,围绕“质量 数字 绿色 融合”主题进行深入交流,推动合作共赢,也向国内外参会嘉宾展示了杭州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成就和良好的城市形象。

我市海康威视、吉利控股、万向钱潮、新华三、杭氧集团、浙二医院的心血管内科6家组织和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水福个人获得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获奖组织全省占比60%,获奖个人全省唯一,创历史最好成绩。同时,刘忻市长还代表大会组委会发出《杭州质量倡议》,凝聚广泛共识。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杭州”“四个一流”的殷切希望,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开创“大杭州、高质量、共富裕”发展新局。特别是要承接好此次会议的成果,学习借鉴好国际国内先进做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质量、标准、计量、认证、检测等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促进全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一是高起点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发挥大会的带动促进作用,强化质量战略全市域全领域高起点推进落实,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质量管理政策措施和质量激励政策,形成机制协同、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质量促进工作支撑体系,通过“十四五”时期的努力,推动全市质量发展水平上新台阶,建设国内领先、对接国际的质量工作高水平发展城市,发挥全省领跑、全国领先的质量工作示范效应,努力打造数字质量新高地、标准创新策源地、产业品牌集聚地,成为代表国际一流水平并具有鲜明城市特征的全国质量强市建设新标杆。

二是持续推进四大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产品质量提升行动,深化“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同线同标同质”行动,促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转型,向数字经济智造提升,加强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应用,推进制造业质量提升。推进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促进生产性服务质量提升、生活性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机制、服务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推进工程质量提升行动,推行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责任制度、项目负责人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度和竣工后永久性标牌制度,提升建设工程标准化、工业化、信息化、低碳化水平。推进环境质量提升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深化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加强生态资源保护。

三是全面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标准支撑、计量支撑、认证认可服务、知识产权支撑等质量技术基础和专家智库支撑体系。强化质量促进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质量问题投诉处理、质量安全评价、质量追溯、常态化监管、品牌价值评价、质量竞争力和质量满意度测评等机制。建立质量信用公开制度,实施消费提示、风险警示、信息披露。完善信用监管体系,健全质量违法行为记录及公布制度。完善质量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推动各类质量示范城市创建,激励社会各界重视质量工作。加大技术创新奖励力度,建立优秀工匠、企业首席技师等职业技能型人才激励机制,做大做强首席质量联盟和“聚力高质量发展”活动品牌,精准对接重点培育企业开展“浙江制造”国际认证、“丽水山耕”认证、绿色产品认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争创质量管理先进班组和质量标兵等质量促进活动,明确获奖组织有宣传推广卓越绩效模式、介绍先进质量管理经验的责任和义务。

四是建成一批高质量发展成果。以数字化改革引领质量治理变革,优化质量监管体制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打造一流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品字标”浙江制造区域品牌建设,加大对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品牌培育,全面提升标准示范引领水平,大力建设一批高水平企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提高我市在国家标准化战略中的地位。全面提升创新竞争水平,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和国际竞争力的示范企业和高价值专利成果,提升我市企业和组织参与全国和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建设一大批具有特色活力的中小微企业和产业集群,不断厚植杭州高质量发展潜力和活力,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