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很多客人在她店里都吃到了家的味道 裘晓丽的“温暖牌”煎饼店
发布时间:2022-01-11 14:54:38

一年里回复订单评论的小作文有六七万字 

都市快报报道 凌晨五点起床,牵着一条胖胖的柯基出门遛弯回来,天还没亮。裘晓丽通常在这个时间,打开手机查看外卖平台的订单评论,然后逐字逐句地回复,一条三百字的留言,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有时要花三四十分钟。

回复留言这件事,裘晓丽已坚持了一年多。她会给每一条评论和点赞都回上两三百字的“小作文”,除了反馈客人评论里提到的问题,更多是她个人的“日记”,内容涵盖店里的状况、看过的书籍、电影、新闻故事,还有儿子在学校里发生的事,甚至是最近的天气和心情。

裘晓丽形容自己的这些行为“看起来既另类又矫情”,很多人不能理解。但对她来说,这代表她的一份心意,“这些举动如果能温暖到一个客人,也是一种成功”。

1/

把路边摊生意 做成温柔的小店

下午三点半的阳光透过玻璃门跳进店里,跟着阳光一起进屋的,还有常来买烧饼的王先生。每次王先生走进这间20平方米大的温馨小店时,裘晓丽都在高脚凳上伏案看书、写字。见客人进屋,她抬起头报以一个大大的微笑。

王先生照旧点了一份牛排煎饼,付款22元。他的儿子在旁边的五常小学上学,每天下午四五点,王先生会来裘晓丽的店里买份煎饼,再去接孩子放学。

裘晓丽1981年生于嵊州崇仁古镇,抚养着一个12岁的儿子。她喜欢阅读观影写作,老了想写本书。一猫一狗一屋子书,读书写字琴棋书画,这是她理想的生活。

为了这个理想,裘晓丽决定辞职开一家店。她个人钟爱小吃,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去看当地的特色小吃,在众多的餐饮品类里,她看上了煎饼,于是打算开一家煎饼店。一来是希望自己能掌握一门手艺,老有所依,二来是希望开店后能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既然要当成一门手艺,那就要找专人去学。”裘晓丽这样想。2018年夏天,裘晓丽付了38000元加盟费,带着儿子去北京的美妙食刻功夫煎饼总部待了两个星期,学会了做煎饼。

提到煎饼,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是马路上流动摊贩卖或是小档口在做的街边小吃。可裘晓丽认为:“不是只有咖啡馆、茶馆才能开得有意思,煎饼店也可以把它开得很文艺、小清新。”她不仅在店里配套了干净的桌椅,装饰了许多绿植,还在墙上放满了书,布置得温馨且富有文化气息。曾有客人好奇地走进来问:“这是一家花店吗?”

裘晓丽的煎饼店不重装修,她把心思主要花在产品上。这一点,从裘晓丽的外卖主页便可以窥见一斑。因为“要说的事项太多”,她在菜单栏里专门做了一个类别用来放公告,详细地描述了店主的情况,公示了店内食材的品牌、购买渠道等,顺带还写上了对顾客的祝福。

点开裘晓丽的网店主页,就好像进入了她的实体店铺一般,处处可见其用心之处。而其中最为特别的,是评论区一栏,在这里,她洋洋洒洒地写满了故事,有自己的、别人的、道听途说的。在这里,有客人发自内心的赞美,也有她衷心的祝福,没有一条是重复的;从中可以读到母亲般絮絮叨叨的叮嘱和鼓励,也能感受到少女般伤春悲秋的自言自语。有客人把收到的餐品拍照放到评论上,感谢她手写的祝福。也有客人说,尽管素未谋面,也能感觉到,“店主真的是很温柔、也很认真在生活的一个人啊”。

一年前的夏天,裘晓丽在一个心情十分低落的下午突然接到一通陌生电话,“你的年糕手卷真好吃啊,你是哪里人?”两人就聊了一会儿天。

这个电话让她又惊又喜,深深感受到陌生人一个小小的善意举动能传递的力量。那天之后,她开始认真回复每一条好评,没有东西可说了,就在回复里写随笔。随后,她又开始在外卖包装上手写祝福、贴小红花,“我很喜欢杭州,希望能通过传递一些温暖,来给这个城市增添一抹色彩。”

裘晓丽的客人黏性很强,有很多都是像王先生一样买了好几年的人。在外卖平台上,偶尔看到熟悉的ID和配送地址,她会会心一笑,“已经清楚记住了他们的口味偏好”。

这一年多来,裘晓丽坚持回复每一条评论、点赞,即便只有一个好评标识并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评价,她也会给对方认真回复一条两三百字的“小作文”,一年下来,“没有10万字也有六七万字了。”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见习记者 曹梦琪 文/摄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