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去哪儿?每个人都想在离家最近的地方动起来。
前两天,杭州印发了两则文件——《杭州市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导则(试行)》和《杭州市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就是想满足市民的这个需求。
杭州计划用三年时间,新增“嵌入式体育设施”面积115万平方米,形成“10分钟健身圈”。寸土寸金的杭州,115万平方米的空地从何而来?
特大城市
健身场地却要“奋起直追”
好棋者皆知“金角银边”,在角部,能用最少的棋子围出最大的空。这次杭州意图将城市“闲置地”变成“健身场”,其本意也是“画圈围空”——圈出城市空间中可以精准利用的闲置地块。
在位于萧山区的钱江世纪城体育公园内,就有这么一块完成“变身”的“金角银边”。
公园紧靠沪昆线的高铁架桥,由萧山区和浙江铁路发展集团联手,将桥下空间重新评估、规划,建成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体育场。每两个桥墩之间一个场地,共有2.5个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和1个乒乓球场,多出来的区域还放置了一些健身器材。近五年时间过去,这座体育场的器材依然维护得很好,很受周边居民欢迎。
接下来,杭州的“金角银边”会越来越多。
在这次公布的计划中,三年要建成“10分钟健身圈”。2018年杭州出台的《杭州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草案)》,就已明确提出到2022年建成“15分钟健身圈”。
从15分钟到10分钟,看似无缝连接,背后也有“追兵渐近”的紧迫。
杭州目前的体育设施并不少。截至2021年底,杭州各类体育场所设施达34088个,不论总量还是年增量,都是全省第一。
然而,这个数量被特大城市的1200万人口一平均,杭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2.51平方米,仅居全省第七位,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新增人口中多数是年轻人,属于体育运动高需求人群,这就对杭州的体育设施供给提出了新挑战。”杭州市委社会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三年要新增115万平方米“嵌入式体育设施”,在杭州能找得出这么多空置地块吗?
建筑物屋顶、地下空间、桥下空间、废弃厂房等,皆可“嵌入”。其中,公园绿地、河边绿道更是首次被列入“可选项”之中。今年4月,杭州市政府公布的2022年度十件民生实事中,也明确提出2022年将新增群众身边体育健身设施300处,开放免费或低收费全民健身场地1万片。
杭州测算了一个速度:每年在新增体育场地面积中安排16%以上用于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而往年,这个数字只有6%左右。
“自加压力,迎头赶上。”杭州市委社会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已表态。
健身设施
如何不成“鸡肋”?
杭州群众体育设施的核心短板,不在数量在结构。
杭州群众体育设施的“家底”怎么样?一个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截至2021年底,杭州七类球(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门球)体育场所设施个数占比约为4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嵌入式体育设施”不仅要解决“去哪儿”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建什么”。要画好“10分钟健身圈”的同心圆,首要解决公共服务资源供需错配的问题。
首先贴近的,是距离。杭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嵌入式体育设施”利用城市边角地,对占地面积要求不高,分布较为密集,“这些场地离居民更近,更加开放普惠。”同时,三年杭州将增加的七类球场地,都是贴近群众需求、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
怎么建的问题,杭州也在实践中探索出经验。“嵌入”没有那么简单,在城市边角建设体育设施需要用“巧劲”。
比如,建设足球场,既能同时满足绿地覆盖率,也能满足运动功能;城市边角形状不规则,没有足够空间建设标准尺寸场地,那么非标准尺寸的场地,也可以建。
不难发现,这次调整,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就近便利,倡导“小而美”的健身模式。要想群众健身设施不变成鸡肋的摆设,追求生活化、贴近化和常态化就成为必然。
必考之题
进击国际化大都市
如果说竞技运动是体育的塔尖,全民健身则是城市塔基,体育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印记。
笔者曾经到过莫斯科的街头,在那里很少能见到专门的健身房,但普通的小区里却有好几片运动场,几乎每两三栋楼就有一片。说是运动场,恐怕也算不上。它们的面积都不大,齐全一点的,有一片五人制的足球场、两个篮球架;简陋些的,直接在草地上摆两个小门,照样踢得不亦乐乎。
而在日本东京,你也常能看到小区里有类似的迷你运动场。其共同点,是面积不大、设施简单、全部免费、就在身边。与国内很多小区的全民健身点大多为老人而设不同,这里运动的主角是孩子,这些“身边的运动场”,从小给他们提供了“摸爬滚打”的起点。
再将对比的坐标系横置,两年前,上海市政府就提出到2025年建成全球知名体育城市的目标,扩大体育人口是一条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经之路。
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十分考验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
在此次“嵌入式体育设施”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杭州正将一种民意为先、精细为要的管理模式,“植入”这座高速成长中的城市。
“以往我们对城市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是以‘看我的’理念去推进,关注‘大和全’,却失之‘小和灵’。”中共杭州市委社会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大而全”的体育场,以及需要买年卡的健身房,有一定的消费门槛和现实距离,反而让普通老百姓产生距离感。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制定行动计划之前,杭州相关部门先后多次进行问卷调查、拉起民意圆桌会问需于民,才最终确定将“七类球”列入体育设施建设名单中。
在建设过程中,各建设主体充分尊重周边居民意见,根据居民需求调整设施类型,让“嵌入式体育设施”真正“对味”。
除了扩大增量,盘活存量亦在同向而行——目前,不少亚运场馆,正逐步面向市民群众开放;而日前,杭州也进一步开放中小学体育设施,让市民进校园健身……
不仅抓“现在时”,还考虑到“未来时”:新小区新绿地,推进中“阳奉阴违”怎么办?运动场地建好了,以后谁来管?这些担心,在规划中都有了明确的答案和指向对象。
借这项民生工程,杭州不仅向“特大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求索而行,也是对自身治理理念的一次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