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是王兴辕医生和夏迅医生上门义诊的日子,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是从工作的临平区第五人民医院出发。两位医生的目的地是余杭区鸬鸟镇雅城村,他们的病人是一位突发脑溢血后已经卧病在床近4年的69岁老太太王联凤。
那是2018年11月20日,王老太太突然发病,手术、康复治疗近一年后,家人将她从医院接回家里,之后便在家中卧床了近3年。“妈妈的气管已经切开了,还要依赖胃管维持进食,所以每隔一个多月就要更换气切管和胃管。”女儿沈红霞说,由于家距医院较远,而当地又没有合适的护理条件,定期更换气切管和胃管成了难住一家人的事。
沈红霞想到了母亲住院时医院康复科的医生王兴辕,试着向他发出了求助。王兴辕接到求助后虽然内心愿意,但没有立即答应——独自上门为病人换管,条件不成熟。他想到了自己的同事兼同门——医院急诊内科的医生夏迅,可当夏迅评估过老人的病历,第一句话就是:“这事儿,能不接就不接吧。”两位专业的医生都明白其中的风险,出发点虽好,可一旦有个万一,这责任还得硬生生扛下来,不得不考虑。
最后,还是沈红霞的一句话打动了两位医生:“老人家活着,子女总归还能尽孝;老人家如果没了,对子女来说,只剩下一张照片了……”两位医生虽然同意上门换管,但也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条件:“如果碰上老太太身体不舒服,比如感冒或者有痰,就要推迟换管,直到老人家身体康复。”
就这样,2019年9月起,两位医生开始为老人定期上门换管。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两人像影视作品中夜行的侠客一般,凌晨4点多就出发,赶60多公里的路,到老人家中换管,然后赶回医院上班。凌晨的高架和高速上的车虽少,但这样跑个单程也得50分钟光景。这一跑就是近3年,到今年9月,也就是下一次上门换管时,两位医生就在这条义诊路上跑足了40个来回。一路上所有的花销,两位医生全部自掏腰包,沈红霞一家需要支付的,仅仅是部分药品的费用。
“到了冬天,有时候我们都还没起床,他们已经赶到了。想留他们吃个饭,他们却急匆匆要赶回去上班。”沈红霞说,两位医生的好,全家都记在心里,“当年会诊的医生说,妈妈最多能再坚持半年多,可现在3年过去了,她老人家的精神还那么好。”
鸬鸟镇此前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沈红霞以为两位医生没法赶来了。谁知,两人拿着医院特批的条子,还是如约来为老太太换管。而昨天改为中午上门,也是因为疫情原因。“听说医院里有人调去支援外地了,他们调了班,只好趁午休时间赶过来。”沈红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