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经过6年半艰苦奋战,拉林铁路开通运行,一条新的天路横亘在雪域高原,为富民兴藏注入新的活力。
拉林铁路起自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沿拉萨河而下,经山南市贡嘎县、扎囊县、乃东区、桑日县、加查县,和林芝市朗县、米林县,到达林芝市区,全长435.48千米、设计速度160千米/小时,为国家Ⅰ级单线电气化铁路。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跨越冈底斯山与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脉的高速铁路,更是一条凌空玉带般,落入人间的“最美景观大道”。
01
拉林铁路之美,来自于它的建造之“险”。
拉林铁路跨越冈底斯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藏南谷地,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全线90%以上标段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相对高差达2500米,经过隧道47座、桥梁121座,桥隧比高达75%,创造了世界铁路工程建设的奇迹。
铁路沿线集中了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严酷自然环境和强岩爆、大变形、风积沙、高地温、冰碛层等复杂地质灾害,工程建设极具挑战。
如国内最大埋深的巴玉隧道(最大埋深约2080米、全长约13073米),岩爆段落占全隧的94%,建设方通过采用微震监测技术,超前钻孔、高压水释放岩石应力、约束限爆等综合措施,有效降低了风险,实现了隧道安全贯通。
针对高原隧道施工时遇到的高地温难题,研发了适用于大温差的爆破器材,创新运用综合降温技术和隔热技术,确保了桑珠岭隧道这一世界上罕见的高地温铁路隧道顺利建成,创造了良好运营环境。
地处桑加峡谷的藏木特大桥,采用了抗风抗地震新结构和管内无收缩混凝土等新技术,创造了世界同类型铁路桥梁海拔最高、钢管拱跨度最大(主拱跨径430米)、主拱钢管直径最大(钢管直径1.8米)、钢管拱单根管内混凝土顶升方量最多(单根管内混凝土顶升方量1022方)4个“世界第一”。
不仅如此,作为西藏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建设了9座无人化值守监测的牵引变电所和稳定性适应性很强的接触网,为列车开行提供动力之源。
拉林铁路创造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国家授权专利39项、省部级工法8项),为川藏铁路全线建设积累了大量先行经验(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论文51篇)。
02
当然,将复兴号开上世界屋脊,更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针对高原缺氧、高海拔、连续长大隧道的运营环境,自主创新研制的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率先在拉林铁路投用,其功率配置方式(电力最大功率7200千瓦、内燃最大功率2*3200千瓦)、加速性能等多项技术指标世界领先。
该动车组整列一体化设计,两端分别编挂电力动力车和内燃动力车,可在电气化和非电气化线路间不停车切换,贯通运用,有效提高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车厢内创新采用弥散和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连续充足供氧,按人体构造设计座位,旅客有了更加舒适的乘坐体验。
更重要的是,拉林铁路沿线车站与市政配套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实现了便捷换乘、畅通融合。其中,站房建筑融合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成为藏东南地区一个个新的地标。
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山南车站,层层叠上的站房形态,彰显了西藏古文化发祥地的特点。从山南车站乘坐汽车,30分钟可达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
林芝车站运用雪白、藏红等民族色彩装饰,五段式构图、层层退台的站房表现了壮丽的原生态景观。从这里出发,约2小时可达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全长约505公里、最深处约6000米)和神奇秀丽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
拉林铁路还采用了野生动物保护、弃渣科学处置、生态综合修复等技术措施,有效保护了雪域高原的蓝天净土。高原高寒种植和滴灌技术的普遍运用,打造了绵延数百里的绿色长廊。
03
拉林铁路吸引地区面积22.6万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18.4%,直接受益人口约131万人,占自治区人口总数的38.2%,它的建成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
同时110余公里建设期用路将永久服务当地群众,弥补了既有交通方式易受高原气候影响的短板,提升了交通运输的稳定性和通达性。
通车后,拉萨至林芝间旅行时间缩短至3个半小时,货运能力大幅提升(年规划货运能力1000万吨),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拉林铁路连接既有的拉日和青藏铁路,是在建的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滇藏铁路的共线地段,它的建成通车对加强内地与西藏联系交流,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今,坐上复兴号高原动车组,随着雅鲁藏布江一路蜿蜒,不仅畅联了拉萨与林芝,更收尽藏东南五彩纷呈的绝美景色。可以说,拉林铁路让梦想中心意相通的世界,不再遥远!
综合整理自人民网、中国国家铁路集团、人民铁道
来源:杭州西站枢纽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