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中国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我们这十年·来自浙江基层的报告】美好生活,从梦想照进现实
发布时间:2022-10-08 09:44:18

总书记嘱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浙江,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稳扎稳打、持续推进。

十年成就(2012年至2021年)

■全面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49.5%上升到2021年的64.8%;截至2021年底,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达3685家,覆盖所有乡村学校。

■构建全民全程健康服务体系——2012年以来,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不断提高,目前已接近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17.6万张提高至37.0万张。

■浙江医疗保障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医疗救助政策落实率100%和符合条件困难群众资助参保率100%。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5655万人。

■数字化改革让老百姓受益真实可感——“民生关键小事智能速办”应用,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梳理“一件事”,集成推出50个高频民生服务事项;“浙医互认”应用率先在全省实现医学检验检查结果的互认共享,截至今年7月,已实现1354家医院互认,直接节约医疗费用5.58亿元。


民生二字,重如千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列入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浙江经济发展领先全国的同时,如何实现民生建设水平也居全国前列?从磐安县尖山镇居民能为自己的事做主,到湖州将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延伸至村社,再到衢州市柯城区乡村小学与城里学校共享“一个课堂”……这十年,我们见证,勤劳的人们为了幸福生活不懈奋斗;我们看到,之江大地上,美好的生活从梦想照进现实。

c060b5f781db98b53f99549e0ce4dcf0_zjrb2022092600004v03b005.jpg

今年夏天,“公益体彩·快乐操场”活动走进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为孩子们带来各类时尚运动项目。 本报记者 林云龙 摄

d64871e0b6b61f14782f353183b488c8_zjrb2022092600004v03b007.jpg

杭州上城区文化中心的24小时微型图书馆里,读者在借阅图书。 本报记者 林云龙 摄

磐安县尖山镇人大代表、文化站站长张炉永:

把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办好

我今年虚岁60,一甲子的光阴,我都在尖山这个集镇上度过,算得上是一名“老乡镇”了。

尖山是省级中心镇,有3.5万多常住人口,还有不少外来人口,这里也是整个磐安县的县域副中心,磐安唯一的省级工业园区——浙江磐安工业园区就坐落于此。

这里,还是浙江最后一个完成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乡镇。2018年,我们镇十大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出炉,标志着民生实事票决制工作在浙江完成了市县乡三级全覆盖。

这些年,我们镇里每年坚持为老百姓办十件民生实事,从搜集老百姓的意见建议开始,到罗列出十几甚至二十几个民生实事项目,最后由镇里的人大代表投票表决,选出当年的十件民生实事,再由镇里贯彻执行。

我是尖山镇第十八届、十九届的人大代表,民生实事的票决、落实情况,成为我履职的重要工作。每年票选的民生实事,对老百姓的生活会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还记得2019年,乌石村打造全省农家乐第一村这一民生实事高票通过,每年尖山镇的民生实事几乎都会涉及农家乐的提升改造。小小村庄,每年都有大大不同。

如今,乌石村有197家农家乐,床位数4200张,2021年全年来村旅游人次超65万,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8万元。

乌石村的重建是颇具特色的。原本历史悠久的“石头房”得以保留,留下了老一辈的情怀;新的村庄另外选址重建,并创建了3A级景区。这样一来,历史风貌保住了,装修精致现代化的新房子也有了,我们每年还会对老村修旧如旧,不少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很喜欢这里,经常一住就是好几个月。

在尖山镇,集镇面貌改善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这些年,镇上的民生实事涉及到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城镇建设的方方面面,随着实事一件件落地,我们的家乡也越来越美——曾经东接西拉的电线和电线杆不见了、污水横流的现象消失了,河水重现清澈,村庄有了活力。

集镇的教育、交通也迎来大发展。尖山小学增加了校舍,改善了办学条件,成为磐安第二大小学;新建的尖山实验幼儿园解决了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为尖山人才引进奠定了基础。去年,磐安工业园区年营收2000万元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已达41家。随着尖山发展和2018年乡镇撤并,目前的学前教育方面仍有需求,接下去我们会继续关注这方面情况,适时向政府建议,争取把建造第二所实验幼儿园列入今后几年的民生实事……

身为镇人大代表,每一年民生实事出炉后,我都会和其他代表们一起紧盯着落实情况,予以督查考核,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反馈给有关部门,督促整改。年复一年,我切实感受到了什么叫“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

我相信,我们的家园将更加美好!

湖州仁皇山滨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张晨:

家门口看病越来越方便

8月30日,我在电视机前收看了“中国这十年·浙江”主题新闻发布会,当我听到“‘浙医互认’应用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医学检验检查结果的互认共享,截至今年7月份,已实现1354家医院互认;直接节约医疗费用5.58亿元”时,欣喜不已。

我很庆幸,自己能成为这项改革的见证者、参与者。去年,湖州市在全省率先将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延伸至村镇,我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116个检验项目和320个检查项目结果的互认共享。

我深知,这一突破来之不易。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我已经在基层从事全科临床工作30余年,其中20年都是在仁皇山滨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白雀卫生院)度过。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中枢,担负着农村群众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和乡村公共卫生管理职责;基层医生,更是被老百姓称为“健康守门人”。但是多年来,乡镇卫生院处于省、市、县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的“夹缝”之中,陷入发展困境,基层医生也渐渐失去活力。

近年来,浙江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刀刃向内,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等举措,给小小卫生院带来了变化。随着湖州打造全市域健康共同体,我们卫生院成为湖州市中心医院医疗保健集团的成员单位,城市医院的人才、资源、理念源源不断下沉,不少新的检验检查项目在卫生院落地。

留在“家门口”的患者渐渐多了起来,他们也向我表达了新的需求:“在基层做的检查检验,能不能在其他医院不重复做?”“这里看病条件好了,我们更想少跑一些路、少花一些钱。”

在到省级医院培训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医学检验检查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果互认共享是浙江医改探索长达十余年的难点。十多年前,我觉得这个“高大上”的改革举措与乡镇无关,因为当时我们卫生院的现状是:设备简陋,也没有专业的人员,能做的检查项目不多,老百姓对基层医生也缺乏信任度……要实现这个目标太难了。

现在,数字化改革的东风吹到了这里。

去年,湖州实现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五级贯通”之后,患者在我们卫生院做了检查,不管到了哪家医院,都会跳出“浙医互认”的小插件,让医生能快速得到患者在外院的就诊信息,也能更快地做出判断、精确诊断。患者花更少的钱、跑更少的路,就能享受优质的服务。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给我“点赞”,说自己终于等来了好日子。

更重要的是,留住患者之后,基层医生有了获得感。去年以来,我们对互认的流程、互认的规则以及互认的情形,都做了全面的培训。在一次次医生互认研判中,提高了基层医生的水平。有扎根基层多年的医生和我说,更热爱自己的工作了。

作为一名基层医生,看到患者和同事的笑容,就是最令我欣慰的事。

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工人雷小伟:

城乡孩子共享一个课堂

在浙江,城市与乡村的孩子共享“一个课堂”,早已不是新鲜事。身为一名普通工人,和一名北大学子的父亲,这十年,我见证了“同一个课堂”的魅力。

我说的这个“课堂”,不在市区,而在衢州市柯城区最偏远的山区七里乡。这所名叫衢州鹿鸣小学七里校区的乡村小学是我和女儿共同的母校。

我小时候,学校还叫七里乡中心小学,办在祠堂里。我家住在距离七里乡七八公里外的治岭村,晚上我就在教室楼上打地铺,夏热冬寒。

2008年,我们结束在外摆流动摊做小生意的日子,带着大女儿雷童叶回到衢州老家。

到家的第二天,我又一次站在了母校门口。那年,学校已经有了独立但破旧的校舍,虽然教室里的水泥地有一道道裂缝,黄泥操场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但是学校老师依然有些自豪地告诉我,2006年,学校已经与衢州市区名校——鹿鸣小学结成教育共同体,城市和农村的两个校区实行“人、财、物统一,教育教学同步管理”,这样的探索在全省还属于首创……更重要的是,学校不少任课老师是鹿鸣小学派来的骨干,教学水平很高,不少流失的学生又回来了。

很快,大女儿就成了七里校区2008级31个学生之一。

大女儿小学那几年,我和爱人在杭州打工,每年只有暑假、过年才能见到孩子,平时只能靠打电话。但为数不多的交流时间里,女儿最喜欢跟我们分享学校的事,对于城区来的老师更是赞不绝口。她说难懂的知识点,老师都讲得很风趣易懂。有几次大雪封山,老师还坚持徒步一个多小时进山给她们上课。七里校区孩子们的成绩也越来越好,不仅在农村小学里稳居第一,好几次平均分竟然还超过了城区学校。学校的硬件也每年变样,比如操场就从黄泥操场变成了煤渣操场,女儿毕业那年又建了塑胶操场。

2014年,大女儿从七里校区毕业。2015年,我又毫不犹豫地把小女儿送到了七里校区。小女儿在七里校区读书的这几年,学校的硬件设施焕然一新:教室和寝室都装上了空调,孩子们能够温暖度过山里的寒冬;白天,小女儿在设施完备的全科教室上课,老师对每个孩子都很关注;晚上,她还能用学校发的平板电脑跟我们视频。

更让我们开心的是,大女儿读小学时,城里来的师资虽然很好,但更替比较频繁;小女儿在七里校区的这六年,教她的老师也都是鹿鸣小学的骨干教师,而且很稳定。

在七里校区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两个女儿小学毕业时成绩都很好。小学六年的美好经历也滋养着她们一路向前。2020年,大女儿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准备继续读研。在石梁镇初中读初二的小女儿,各方面表现同样不错。七里校区老师告诉我,过去16年里学校毕业并参加高考的276名学生中,进入高校就读的有257人,还有不少学生考上中科大、中国美院等名校……小女儿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对我们这样的农村务工家庭来说,孩子能进到好学校、遇到好老师,真切改变了我们整个家庭的命运。

1d279376e5a60e96f9fcd97506328751_zjrb2022092600004v03b003.jpg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陈宁 纪驭亚 傅颖杰 徐坊   编辑:郑海云
十年成就(2012年至2021年):全面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49.5%上升到2021年的64.8%;截至2021年底,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达3685家,覆盖所有乡村学校。构建全民全程健康服务体系——2012年以来,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不断提高,目前已接近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17.6万张提高至37.0万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