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 风轻云淡,麦苗青青。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张槐村,刚种下30多天的冬小麦已经鲜嫩翠绿,生机勃勃。
“今年全村种植小麦7240多亩,平均亩产比去年高出100公斤,亩均增加收入超300元。”张槐村党总支书记单光辉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这为我们科技兴农指明了方向。”
太和县近年来深入推广实施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融合,以农业科技提升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广袤田野孕育了新的丰收图景。
加快实现良种培育、繁殖、推广一体化
“脚下这块田里的小麦品种,叫‘安科1804’,是安徽省农科院研发的新品种,今年秋种首次进行大规模示范试验。”“那个是‘阜航麦1号’,阜阳市农科院选育的新品种。今年我这儿有32个小麦品种,不少是第一次大面积播种……”一早,张槐村种粮大户徐淙祥来到自家牵头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为太和县30多位种粮大户代表示范讲解。
徐淙祥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今年夏粮喜获丰收。他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了10多年来从事粮食生产、帮助群众脱贫的情况和体会。
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徐淙祥的回信中指出,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收到总书记回信,我们很受鼓舞、劲头更足。”徐淙祥说,“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大伙儿有这信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11年,他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承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从那时起,徐淙祥每年都会试种10至20个小麦新品种。
良种能实现怎样的丰产?太和县农业农村局种植和水产管理股股长张守卫在示范讲解现场举例,“这里播种的‘皖垦麦22号’,是去年省农科院和徐淙祥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今年夏收亩产超过800公斤,比常规品种提高将近100公斤。”
在徐淙祥等种粮大户的示范带动下,仅“皖垦麦22号”这一新品种,今年在江淮地区推广的秋种面积就达15万亩以上。
“这里有50亩左右的试验田,400多个小麦测试品种。”在位于太和县的安徽省农科院皖北研究院的试验田里,测试员陈阁阁正在测试小麦新品种,“我们不仅负责植物新品种测试、农作物新品种种质创制任务,也承担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示范。”
太和县坚持培育、繁殖、推广一体化推进育种选种,已培育多个本土优质小麦、大豆良种,在育小麦品系43个;联合一批科研院所开展良种攻关,参与良种繁育的已有规模以上企业8家、生产经营主体380多家,建立起8万多亩的良种生产基地,年供种量3.2万吨以上;全县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平均超过98%。
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就下田了,绕着田垄转,反复比对不同播种机播种下的小麦的长势。
“这几块田种植品种相同,长势最好的那块,是用今年新改造的播种机种的。”顺着徐旭东手指的方向细看,由新播种机完成的田地田垄平整、土块均匀、出苗整齐。
“去年干旱,常用的播种机土壤镇压效果一般,土壤墒情散失快。今年秋种,省农科院推荐了改造后的新式播种机,碎土效果和土壤镇压效果好。”徐旭东说。
回到家中,徐旭东通过手机软件就能轻松掌握田间土壤墒情、虫情、降雨量等情况。孢子捕捉仪、农业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虫情自动监测系统等也广泛应用于田间管理。
农机升级换代,让赵集乡界牌村顺祥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韶山受益良多。“以前用小型农机,成本高、效率低。”王韶山说,“大型收割机的应用,让今夏小麦机收损失率降低到了2%以下,按亩均单产600公斤计算,大约一亩地能多挣60元钱。”
郭庙镇张浅村农户张存全,一共种了40亩地。“以前小地块耕作,机械不好找,收成也受影响。即便好年份,一亩小麦也只挣500元左右。如今,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播种、植保、收割等一条龙服务,省时、省力又省心。”张存全今年也喜获丰收,仅种植小麦的收益就达4万元。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太和县今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47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约2.9亿元,受益农户2847户。全县农机总动力已达142.6万千瓦。
持续优化农业种植和管护技术
天空飘起小雨。小麦越冬期前,雨大了可不是好事。徐淙祥放心不下,冒雨到田间察看后,拨通了视频电话。“如果持续下雨,可得防止田里积水,排水要及时。”视频那头,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省农业科技特派员乔玉强说,“眼下最重要的是促根增蘖、培育壮苗,要时刻关注苗情和天气情况。”
自2012年起,从事旱粮作物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的乔玉强和他所在的小麦栽培与耕作团队,受委派协助帮扶徐淙祥的专业合作社,乔玉强每年都会来这里待好几个月。
“从播种、施肥、除草到收割,特派员帮扶不停,保障新种成为良种,让我们心里更踏实。”徐淙祥说。
良种配良法,方能品质优、产量高。今年夏收,徐淙祥家种植的1000多亩冬小麦,单产、总产、品质大幅提高,平均亩产超800公斤,创下新高。
通过优化种植和管护技术尝到甜头的,还有蔡庙镇蔡庙村种粮大户宋庆海。今年,宋庆海将自己试验成功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用在自家大豆田里,10月,大豆收获,亩产达到500多斤。自去年开始跟着宋庆海学习大豆种植的同村村民李标,对改进种植技术带来的变化惊叹不已,“以前种大豆,以为种子撒得越多越好,如今科学播种,光是豆种每亩就省下了30元钱。去年一亩地收了360斤左右,今年用了新技术,足足收了480斤,每亩增收350元。”
“过去农民靠经验摸索种植技术,周期长、风险大,也影响了良种推广。”乔玉强说,“现在的太和县,科技兴农唱主角,无论大户小户,都看到了向科技要粮的好前景。”
太和县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目前已壮大到292人。通过开展“村头科技会”等活动,特派员划片包干,到村里发放“科技明白纸”,现场讲授新式种植技术等。冬日农闲之际,太和县正紧锣密鼓推广应用冬前化学除草、小麦冬灌、防御低温冻害、适当追施返青肥等多项农业技术。
“我们将在每个乡镇选择1到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小麦高产攻关示范,通过‘耕、种、收’全过程技术指导和服务,力争打造亩产650公斤以上的高产攻关示范田。”太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永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