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落日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西湖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这也是目前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
西湖之美,独一无二。西湖的自然、人文、历史、艺术融为一体、和谐相生,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西湖文化景观,传递着中国的山水美学,也传递着中国的文化自信。西湖申遗成功,是杭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当得知西湖申遗成功后,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要切实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西湖。”
跋山涉水,步履不停;山高水长,映照初心。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西湖景区始终坚持“天人合一”的理念与实践,严格遵守《世界遗产公约》,坚持走着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特色道路,全力推进西湖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鸟类“落户”西湖
出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成立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西湖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建立起全面、系统、多层级的遗产保护评估和预警监测体系。全域1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得到了保护修缮、恢复重建;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公园、景点和博物馆围绕着西湖全部免费开放,形成一圈璀璨的文化带;西湖水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作为杭州的“根”和“魂”,如今,西湖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板,这颗明珠,正愈发透亮,熠熠生辉。
可持续发展 让西湖生物多样性更丰富
要说最了解西湖水的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水域管理处生态科技科的杨俊肯定算一个。自2010年进入西湖景区工作后,她和同事日常的主要工作,就是监测西湖的水质和生态状况。
“我们的工作有点像西湖的专属医生,每周会定时到西湖水域监测点位采集样本,然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如果发现有异常,就第一时间处理解决,保障西湖水环境的平稳。”
杨俊进单位的第二年,西湖申遗成功,这些年来,她陪伴着西湖,也见证着它变得越来越好。
“工作这些年,天天跟西湖见面,但西湖总是看不厌,而且越看越美。特别是随着西湖水质的不断改善、周边园林景观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鸟儿来西湖边安家,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就特别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西湖杨公堤
记者跟随杨俊,坐着船来到西湖监测点位,体验了一把“西湖大夫”的日常工作。
“我们每周对西湖进行两次水质检测,随身都会带着溶解氧仪、透明度盘、叶绿素测定仪等对12个监测点进行采集记录。”
记者看到,在茅家埠监测点,杨俊与同事姚思鹏分工协作。姚思鹏用特制的采样桶采集水样,并用各种电极等设备检测指标数值,杨俊则在一旁仔细记录、校对,确保每一项数据都准确完整。
“现在西湖里的动物越来越多,尤其是秋冬季节。你看!那块‘水生动物保护区’标牌上站满了鸳鸯,它们相互嬉戏,一点都不害怕我们。人与自然多么和谐啊!”
2021年10月,杭州西湖首次启动大规模专业性鱼类多样性调查,西湖工作人员通过在西湖的茅家埠、西里湖、外湖心、少年宫、乌龟潭、长桥湾、小南湖和北里湖8个区域定点网捕,按种类和食性分析计算各点位鱼种的数量及生物量,最终统计出西湖各鱼种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和生长情况,进一步夯实西湖生态研究和科学治理的基础。
除了鱼类,西湖景区共开展了六大类生物多样性系统调查,累计调查225次,共调查西湖景区陆生高等植物1223种、陆生脊椎动物238种、水生生物250种、大型真菌77种、昆虫1353种。依托杭州植物园等科研平台,西湖景区还引种了4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
“通过调查,我们对西湖生态环境的认识不断加深,我们清楚地观察到,随着环境的优化,西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丰富。”姚思鹏说。
西湖里鸳鸯成群
一池碧水生机盎然 打造人民共享的生态空间
“这几天,西湖边来了‘国宝鸟’中华秋沙鸭,这可是十分稀罕的‘客人’,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对栖息地的要求极高。”西湖水域管理处副主任饶利华介绍道。
“你看,这就是西湖生物们的‘水下乐园’。”乘着小船,记者跟随饶利华来到了小南湖,放眼望去,湖光山色、清新悦目。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湖水下一片绿意盎然。
“这个有点像韭菜的叫苦草,那个一蓬蓬的是狐尾藻。”清晰见底的湖水中,各种水生植物繁茂成片、欣荣摇曳,鱼儿欢快穿游其间。
“西湖以自然规律为遵循,通过工程优化措施,将大量的沉水植物成功栽种在西里湖、小南湖、北里湖等区域。目前西湖沉水植物的总面积已达31.7万平方米,它们是西湖生态治理的秘诀之一。”
如今,西湖水体平均透明度从过去的约40厘米提高到85厘米,在小南湖等区域甚至达到200厘米。2022年6月,西湖规模化高效降氮示范工程也建设完工。这座大型生物滤池,采用先进的微污染地表水降氮工艺,参与守护西湖,让一池碧水更加透亮。
傍晚时分,西湖边晚霞夕照,碎金洒满湖面。夜鹭、黑水鸡、斑嘴鸭等水鸟纷纷来西湖水面上嬉戏,它们有的像精灵般划过水面,有的如箭一样直飞冲天,惊艳着沿岸游客的镜头。
工作人员测量西湖水质
延续文脉开拓创新 让西湖文化历久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这些年来,通过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西湖景区坚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融入保护管理工作中,通过各种创新活动传播文化,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杭州故事、传承“文化名湖”深厚底蕴。
“每每听到学生们把属于西湖的文化价值分享给其他人,我就觉得这十多年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是‘西湖文化特使’创建的意义。”
夏攀,是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西湖文化特使”的组织者,从2012年组建队伍开始,他始终参与其中。
工作人员记录西湖水质相关数据
“我们这支队伍主要面向的是大学生人群,以选拔的方式招募队员,然后对他们进行集中专业培训,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传播和志愿服务活动。”
十年来,“西湖文化特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中有全国各地的学生,也有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不同肤色的学生们,因为西湖而相聚,通过了解杭州文化,传递世遗价值。
“世界遗产本身就是一种普世性的语言,通过这个媒介,学生们了解西湖,再到世界各个地方去推介杭州。很多参与过西湖文化特使的学生,都会以世界遗产的角度,让各国朋友了解杭州、爱上西湖,这对于西湖文化的传播非常有意义。”
为了让更多孩子了解西湖文化,亲近自然,西湖景区也通过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与课堂,让大家参与其中。西湖水域管理处推出的西湖生态研学营、水滴小课堂等,通过户外活动、动手实验等,让孩子们体验西湖水质检测员的工作,对西湖生物多样性有了更具象的了解。
中华秋沙鸭首次亮相西湖
“我们希望通过专业的知识、有趣的方式,来宣传西湖文化、传播自然价值,通过各种活动吸引更多人来到西湖、读懂西湖。”
其实,西湖对于杭州来说,已不仅仅在于一片湖山,它代表了一种文化,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引领着城市的迭代发展。通过与国内外机构开展合作交流、通过精彩纷呈的线上线下文化活动,西湖如同一位“文化传递者”,将属于这方山水的独特文化与韵味,传递给各地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