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讯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以省域为单元擘画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二十年来,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推进“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广大农民群众,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浙江实践。
今天的《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一起来看之江大地如何换新颜。
在义乌后宅街道的李祖村,每逢周末,村里的露营基地格外热闹,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打卡美丽乡村。
一位游客说:我是从东阳赶过来,有乡间的烟火气息又有城市的氛围感,感觉不负此行。
运营露营基地的金婧虽然不是本地人,但她在村里经营电商直播、金融服务、策划设计等10多个项目,200多位年轻农创客跟她一起奋斗。回忆起二十年前的李祖村,她仍然历历在目。
义乌市李祖村“乡村运营”职业经理人金靖说:“我过来的时候路是羊肠小道,然后都是泥路,外立面很普通的一个小山村。我那个时候就说了,村还不如我老家的村,我说为什么要来做?”
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不佳,是当时浙江大多数乡村的真实写照。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深入全省各地调查研究,做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战略决策,全省选择1万个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1000个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随着“千万工程”的启动,义乌随即实施“道路硬化、环境优化”等“小五化”整治,三年时间整治了538个村。2006年,习近平同志来义乌调研,详细了解“千万工程”开展情况。
原义乌城西街道横塘村村民金永良说:“把我们老百姓都放在心上,他问得很仔细,什么都想到了。”
原义乌城西街道横塘村村民喻美珍说:“他握了一下手,跟我说祝你家越过越好。”
习近平叮嘱随行干部,建好新农村,要逐步让老百姓过上像城里那样的文明生活。义乌很快出台了建设农村新社区、推进农民充分就业等二十条新政,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村民方欣说:“现在都是水泥路柏油路,很干净、很清爽 。”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二十年来,浙江一任接着一任干,每年召开1次高规格现场会,每个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针对乡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解决方案:从人居环境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千万工程”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深化,各地加快布局发展乡村绿色产业。丽水云和坑根村的牛栏、猪圈摇身一变成了书房、茶室,浓浓乡村韵味吸引八方游客;衢州柯城麻棚村创新开展稻渔立体种养,独特景观远近闻名。如今在浙江,这样的美丽乡村风景线已创建700多条,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县一品牌”的美丽大花园场景。
一位上海游客说:“感受就是美呀,而且这里的植被非常非常好,太棒了。”
衢州柯城区石梁镇干部蒋玉婷说:“通过绿色产业的引领,让我们村庄的发展,村庄更强、村民更富、共富产业更好。”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卫龙宝说:“二十年来浙江省的“千万工程”也是与时俱进,叫宜居宜业宜游,不仅仅是美,更好地创造农村创业的环境,已经充满了活力。”
进入新时代,浙江肩负起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千万工程”也朝着“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在乡村产业繁荣、基础设施完备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度、城乡发展融合度。在文成武阳村,新建的智慧健康站刚刚投用,村民头痛脑热可自助开药,不用再跑城里。而随着养老驿站、新能源充电桩等一批项目落地,乡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呼之欲出。
温州文成县武阳村村民赵凤娜说:“我们村现在这个设备很完善 ,大家觉得很幸福,然后居住在这里的话,不比那些大城市差。”
二十年久久为功,“千万工程”已深刻改变浙江乡村面貌:农村人居环境测评持续领跑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20年稳居全国省区第一。联合国也将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授予了“千万工程”。
今年,我省启动实施“十项重大工程”,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和深化“千万工程”就是其中之一。全省将一体推进“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率先构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乡村全面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两个先行”作出浙江贡献。
省委农办主任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说:“结合主题教育活动,以美丽乡村为底色,以未来乡村为示范,跑出城乡融合的浙江速度,探索共同富裕的浙江路径,激发乡村产业的浙江动能,塑造乡风文明的浙江气质,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浙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