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发布时间:2023-11-29 23:57:25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胸怀两个大局,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大历史观贯通大文化观,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丰富、论述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力深化了我们党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展现了强大实践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经济日报讯 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领会认识上深入一层,在工作实践上领先一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成为传播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深化改革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成为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故事、有效引领舆论、提升中国形象、凝心铸魂聚力的主力军。

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坚持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使命。在百年奋斗中,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培育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救国、兴国、富国、强国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视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彰显,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这一进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发展成为蕴含深厚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蕴藏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的思想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其一,坚持“两个结合”,贯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即葆有马克思主义之魂,赋予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意即推动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展现蓬勃生机、焕发巨大活力。“两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是继续成功的最大法宝,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其二,呵护、守护、光大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

五千多年历史流变,中华民族曾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世世代代培育和发展的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之为“根和魂”,喻之为“精神命脉”,视之为“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拓展之中,融汇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实践之中,体现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之中。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气象血脉融通,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达和理论上的最新概括。

其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共同思想基础。

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前途和命运,也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而深入传播,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其四,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引领民族复兴开辟精神航道。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炼了一系列内容丰富、气韵生动的中国精神,构筑了绵延中华民族历史、纵贯民族复兴进程、赓续民族精神血脉的精神谱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鞭策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以初心使命为支点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的政治立场、宗旨意识,使亿万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形成风雨同舟、命运与共、一往无前的磅礴合力。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积淀的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所蕴含的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指引我们在面对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时奋发进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意境高远,从五千年历史深处走来,在统筹两个大局中形成,秉承文化为国家民族之魂、国家治理之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中华文脉,必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起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也体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同频、同向的高度契合和相互成就,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了文化底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底气活力。

其一,明晰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义取向,破解世界性现代化难题。

在解答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的世界性现代化难题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清晰取向,描绘了经济社会美好前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描摹底色;“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施政理念,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根脉相通;“仓廪实而知礼节”“富而后教”的治理经验,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支撑;“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的古老智慧,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相得益彰;“四海之内皆兄弟”“亲仁善邻”的悠久传统,让“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成为共识。

其二,提出科学义利观,彰显共产党的崇高品格和博大胸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场合解读正确义利观时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在国内则提出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从中凸显市场经济之“利”与社会主义之“义”兼容并蓄、得而兼之的经济哲学。

其三,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荣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没有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之中。今天,古圣先贤提出的“小康”,已经从古籍经典中的美好憧憬化为现实,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物质文明成果不断涌现,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亿万人民昂扬奋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无比坚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大文化”的格局视野展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哲学基础,承接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焕发荣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经济日报肩负经济宣传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的双重重任,清醒认识自己的政治站位、职责使命,把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凝心铸魂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普遍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所运用。

近几年来,经济日报以“评论立报、理论强报、调研兴报、开门办报”为工作方针,全力构建“评论理论矩阵、深度调研矩阵、融媒传播矩阵”三大战略支撑,不断提高经济舆论引导的公信力、影响力,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不懈努力。

其一,聚焦舆论场上“第一解释权”,构建评论理论矩阵。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闻舆论工作“五个事关”的重要论述,其中一条就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责使命,就要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舆论场上的“第一解释权”,使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为群众接受、转化为自觉行动。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因之可以立报;理论是“最直接的深度”,因之可以强报。把握“第一解释权”这个新闻舆论工作重点,不仅体现强化评论工作对网络舆情的热点引导上,更要体现在强化理论工作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贯彻上,体现在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准确解读上。我们常说“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理论排第一位,在治国理政中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习近平经济思想创立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丰富实践基础之上,又引领着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创造性探索与实践。2021年起,经济日报主动担起“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研究”的重任,通过连续3年开展征文活动以及多次与地方党委联合举办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等,已在理论界、学术界树立起“组织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研究平台”的鲜明标识。

在媒体越来越难以有独家新闻的今天,经济日报着力提升对重大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的信息收集与研判能力,既着力在“第一发布权”上做到全面、客观、准确,又着力通过评论理论工作在“第一解释权”上增强可信度和说服力。目前,经济日报已基本实现了“版版有评论”“天天有理论”,“经济日报评论理论”作为一个整体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推动党和政府的声音更快、更有效地进入互联网舆论场,推动实现信息传播正向价值的最大化。

其二,聚焦科学理论引领的鲜活实践,构建深度调研矩阵。

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既要持续开展大学习,也要持续推进抓落实。为充分体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用之见效”,我们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自2021年初组织开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工作,至今已发展为地方调研、产业调研、企业调研、经济热点问题调研的“四驾马车”,分别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高质量发展产业调研”“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记”“热点话题深度探析”系列专栏刊发。编委会要求调研团队坚持实事求是,深入一线,不搞清真实情况不罢休,不弄懂实际问题不收兵,以经得起历史、实践检验的调研结果,挖掘各地各领域重大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思想逻辑。

截至目前,近3年时间里,经济日报共刊发《柳州惊奇》《阿佤新歌》《深圳领跑》《赣州示范》等38套地方调研,《煤炭问题调查》《耕地问题调查》《种业问题调查》等14个产业调研,《臻至破危》《太钢制胜》《潍柴七问》等19组企业调研,以及《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度探析》《中国式现代化深度探析》《避免现代化产业建设误区》等28篇热点问题调研。“四驾马车”系列报道和文章,以报、网、端、微各平台的图、文、声、影,全景式展现各地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创新创造,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镇版”“刷屏”之作接二连三,传播量过亿的爆款产品迭出,实现近70亿次的全网传播量。中央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予以高度评价,20多位省委书记、省长和部门负责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或接受专题访谈,给予充分肯定。

其三,聚焦强大传播力影响力,构建融媒传播矩阵。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四力”之中,传播力居于首位,对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具有决定性作用。面对时代变革,我们加快构建立体化融媒传播矩阵,努力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在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中,经济日报一版策划推出“数评新时代中国经济历史性跃升”系列评论,主题突出显特色、有说服力冲击力。对这组作品,我们并没有止步于专栏刊发,一是让数据“全起来”,配发数据专版,图表数据评论俱全,版面精致精美精彩;二是让数据“动起来”,融合报纸版面、数据制作以及视频技术力量,设计推出竖屏短视频产品“十画十说”系列,丰富视觉呈现手段,增强数据可感性和可信性,登上抖音热榜,进一步扩大了优质内容传播面和影响力。

重大主题宣传是主流媒体各展其长的“阅兵式”,也是深度融合发展的“练兵场”。近年来,经济日报大胆创新互动融合传播,实现“主旋律带来大流量”。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考察调研的足迹,连续推出一线报道,深情讲述总书记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的生动故事,展现基层群众对总书记的衷心爱戴,同时活用现场感强、贴近感足的素材,制作系列短视频,再现总书记体察群众生活的动人瞬间;为让受众成为主题报道参与者,推出原创短视频“我的家乡这十年”,讲述普通人的家乡变化,反映人民生活的步步登高;与“今日头条”合作推出融媒体评论产品“头条热评”,不到两年推出300多期文章,共178个话题登上“头条热榜”,有效扩大了经济日报的舆论引导力和品牌影响力。

总结近几年的经济新闻舆论工作,经济日报立足主责主业,聚焦打造宣传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和重要阵地,为推动经济战线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其突出特征体现在:谋篇布局心怀“国之大者”,政治站位有高度;始终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新闻采访有厚度;坚持深挖一点多想一层,理论思考有深度;秉承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提炼观点有锐度……实践证明,在“人人都是传播者、随时随地能发声”的时代,只有摒弃浮躁之气、远离喧嚣之风,不随波逐流,不浅尝辄止,用深度调研凝练成有深度、有内涵、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才是行大道、走正途。

面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经济日报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政治家办报和党管媒体原则,始终把政治方向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习近平总书记致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贺信精神为遵循,以中央党报、经济大报的政治站位,砥砺初心使命,勇立时代潮头,展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塑造的时代新貌、文化新风,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编辑:管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