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走出吉林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路
景俊海
2023年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开启了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新征程。10月27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制定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赋予东北新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红利。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考量和深邃思考,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东北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意。我们必须对标对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吉林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指出新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召开东北振兴座谈会,三次视察吉林,每一次都选择在关键节点,每一次都有新战略、新部署、新指引。2015年7月第一次东北振兴座谈会在长春召开,总书记深刻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提出“四个着力”,为东北振兴把脉开方,标注了开启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闪亮时空坐标。2018年9月,总书记专程来到东北,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确定六项重点工作,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绘就蓝图;总书记深入吉林松原查干湖视察,充分肯定了治理成效,强调“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要坚持走下去”。2020年7月,总书记再赴吉林视察,看庄稼、走社区、入园区、进工厂,与老百姓聊家常,发出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的号召,对一汽集团发展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赋予我们“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责任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视角,前瞻性擘画和布局了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宏伟蓝图,让东北全面振兴的方向更加清晰,图景更加可视可感、可望可期。这次重要讲话,与历次东北振兴座谈会讲话以及对吉林的讲话指示一脉相承,为吉林发展指引了方向和路径,就是要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十多年来,吉林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党员干部群众,高举旗帜、紧跟核心,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抓住了诸多发展机遇,战胜了诸多风险挑战,取得了诸多突破进展,推动吉林振兴进入“上升期”和“快车道”。纵观吉林振兴的历程,每一步前进都离不开总书记的科学指引,每一个变化都离不开总书记的悉心关怀。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吉林要实现的,是以高质量发展为标志的全面振兴。实现全面振兴,不是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而是事关全局的长远大计、百年大计。既要在高质量发展上聚焦发力、早见成效,也要在可持续振兴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避免发展出现大起大落。新时代新征程,吉林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让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要强化“可持续”的导向、做实“可持续”的支撑,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发挥资源、产业、创新、生态、开放等优势,让吉林发展韧性更强、活力更足、可持续性更好,确保重振雄风、再创佳绩。
二、牢牢把握吉林在国家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五大安全”是“国之大者”,攸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全局。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只有筑牢国家安全基础,才能从容应变、把握主动。吉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地位特殊、责任重大,必须立足定位,发挥优势,走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路,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有力支撑。
坚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当好国家的粮仓肉库和国人的中央厨房。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吉林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过800亿斤,2023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37.3亿斤,居全国第四,位次前移1位;保护性耕作面积居全国第一,商品粮调出量居全国第二,中国人饭碗里“吉林粮”越来越多。从目前看,吉林粮食增产潜力较大。我们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挥吉林盐碱地多等后备耕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耕地面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大力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积极推广“梨树模式”和“水肥一体化+密植”等增产技术,全面提高粮食产量,高质量推进“千亿斤优质粮食”生产工程。不仅要多打粮,而且要生产更多农产品、畜产品、林特产品,加快推进“千万头肉牛”、“五千万生猪”、“千亿元人参”等工程,让更多吉林的优质食品进家庭厨房、上百姓餐桌、装群众口袋。
坚决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的新高地。吉林以实体经济起家,产业基础雄厚。“红旗”、“解放”蝉联中国最具价值的乘用车、商用车品牌,中车长客研制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闪耀冬奥、亚运赛事,“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108颗,建成世界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作为东北首个创新型省份,吉林全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幅度位居全国前列,新材料、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等方面一大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产业安全提供了强劲支撑。吉林将强化自主创新、赓续工业血脉,充分发挥汽车制造、石油化工、航天科技、卫星制造等产业底蕴优势,整合“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突破更多“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可控、稳定畅通、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国家重要产业备份基地,为国家产业安全贡献力量。
坚决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能源安全对国家至关重要,绿色低碳是发展的优先方向。吉林风光资源丰富,西部土地平坦辽阔,东部山水纵横密布,全域地热资源富集,是我国九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近年来,吉林大力实施西部“陆上风光三峡”建设,风光装机容量突破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260亿度。2023年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2400万千瓦,占装机总容量的57%。当前,发展清洁能源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要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加快建设西部“陆上风光三峡”、东部“山水蓄能三峡”、“全域地热三峡”,实施“氢动吉林”、“醇行天下”行动,加速推进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发展新能源装备、新能源化工,实现绿电、绿氢、绿氨、绿醇一体化全链条发展,打造省内消纳、外送和制氢等三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坚决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吉林坐拥“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两座“金山银山”,“长白山、查干湖”两块“金字招牌”,“东有虎豹、西有白鹤”两个“生态地标”。全省生态资源价值总量居全国第6位,是全国唯一森林资源状况满分省份。2022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3.4%,空气质量位于全国第一方阵。优良生态是吉林的突出优势和发展底色,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吉林肩负的重大责任。吉林将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好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草原湿地“五大保卫战”,加快实施万里绿水长廊、“大水网”、林草湿生态连通等重大生态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决维护国家国防安全,建设更繁荣、更开放、更安全的美丽边疆。治国必治边。吉林地处东北亚区域地理几何中心,拥有1430多公里边境线,是“一带一路”向北开放重要节点,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发源地,肩负着维护国家边境安全的重大使命。稳边固边,人是第一位的。我们要在提升边境地区产业承载能力、人口聚集能力上狠下功夫,紧紧抓住中俄“东北—远东”地区互利合作重大契机,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分工,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加快建设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松花江水上旅游大通道。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和重点边境村建设,为保障国家边境安全稳定、服务国家沿边对外开放贡献吉林力量。
三、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紧扣产业体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体系三个领域的“现代化”,结合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政治生态和营商环境保障,对东北全面振兴“五项重要任务”作出部署。新征程上,走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路,必须坚决落实“五项重要任务”,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构建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推动老工业基地脱胎换骨、涅槃重生,必须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针对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低等问题,我们将以大农业、大装备、大旅游、大数据“四大集群”培育为重点,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康养、新服务、新电商“六新产业”发展为方向,以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四新设施”建设为保障,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体系和高品质生活体系。比如,发展新材料,我们将把碳纤维这个“新材料之王”作为重要突破方向,支持国内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基地——吉林化纤集团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目前吉林化纤年产值约200亿元,力争在未来3—5年超过500亿元,远期突破1000亿元,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吉林碳谷”。同时,把握转型数字化、服务智能化、社会共享化、产业高级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抢先布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等新领域新赛道,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一些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吉林自然条件好、人均耕地多、技术基础扎实,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推动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完善“吉农云”数字化平台,探索扩大农业领域数智化应用场景,让数字技术融入乡村生活。加快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推广、应用,打造中国黑土地保护农机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确保到2035年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加快“延边·中国参谷”、梅河皓月肉牛产业园等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精加工万亿级大产业。践行大食物观,因地制宜发展森林食品、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吉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大有可为。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的联系,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交通、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促进互联互通。目前长春龙嘉国际机场航班量和旅客量恢复率双双位居国内千万级机场前列,按照三千万级标准建设的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正加快推进。继续深化全方位对口合作、多层次战略合作、紧密型专业合作、前瞻性共建合作、开放性国际合作“五个合作”,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35.7%。进一步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完善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开放功能,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更多“吉字号”产品行销全球,让开放的吉林更具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
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吉林全面振兴。推动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离不开高质量的人口、高素质的人才。近年来,吉林坚持海纳百川引人才、多措并举育人才、苦口婆心留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出台人才新政,高级职称人才从净流出转向净流入,高端人才连续两年进大于出。高校毕业生留吉规模连续三年快速增长,2023届落实去向高校毕业生中留吉人数13.16万人、留吉率超过60%、超过本地生源比例,人才汇聚、人才回归、人才兴业的热潮加速形成。但也要看到,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切实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着力优化人口结构,保持适度生育率和人口规模,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把教育强省建设作为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突破口,全面抓好新一轮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以高质量教育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多渠道促进人才回归,深入实施“吉人回乡”工程,办好“创业奋斗、‘就’在吉林”、高端人才招聘等活动,构建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
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以一流营商环境赋能振兴发展。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最重要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净化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来抓,用好“四战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红色资源,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强基培苗”、“铸魂赋能”等工程,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敢干事、真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撑腰。当前,吉林的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截至2022年末,每千人拥有经营主体数量居全国第6位。我们要以良好政治生态持续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坚持解放思想、开放包容、放开搞活,增强对国内外优质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着力抓好主题教育,完善常态化学习机制,增强信心、提振精神。大力培树“严新细实”优良新风,运用“五化”闭环工作法打通落实全链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高效化解矛盾问题。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督促党员干部正视和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问题,以新风正气提振人民群众发展信心。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