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这声“感谢中国”属于每位“冬奥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2-20 19:26   

海外网讯 北京冬奥会即将落幕,一些完赛回国的运动员纷纷通过社交平台分享美好的冬奥回忆,流露出深深留恋和不舍。被志愿者那句“欢迎来到中国”感动落泪的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表示,“我非常喜欢这里的人、食物和文化,谢谢你们的支持”;西班牙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蒂博·马格宁用中英双语表达感谢:“来自中国的如此多的爱,感谢一直以来的支持”……正是因为千千万万“冬奥人”的默默付出,才成就一届被全世界“花式”点赞的冰雪盛会,收获外国运动员“感谢中国”“感谢北京”的由衷感叹。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如约而至的北京冬奥会是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份沉甸甸“礼物”。既要为各国运动员冰雪赛场上尽展风采保驾护航,又要阻断新冠肺炎病毒跨境传播风险,同时要保障国内生产生活稳定有序,其难度和挑战之大可想而知。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志愿者以及各岗位工作人员,秉承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发光发热的奉献精神,推动比赛场馆、赛事组织、餐饮住宿等各环节高效平稳运转,用实际行动证明“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执行主任克里斯托夫·杜比表示,“冬奥会开赛以来的运行是非常成功的。无论赛事的组织、细节的安排还是每个人的职责都处理到位,整个体系运转非常好。”

不断见证奥运纪录的诞生,制冰师炼就“最快的冰”。“冰丝带”里平整且硬度均匀的丝滑冰面,助力各国运动员频获佳绩。日本花滑选手羽生结弦直言太喜欢比赛场馆和冰面了,“我滑得非常轻松,非常开心”;俄罗斯奥委会选手亚历山德拉·斯捷潘诺娃称赞北京冬奥会比赛冰面“很震撼”……令各国运动员赞不绝口的完美冰面,离不开卓越的场馆施工和制冰技术,以及快速成长的中国制冰师。中国制冰行业因起步相对较晚而人才匮乏,不少人“跨界跨项”为冬奥学制冰。很难想象,“雪游龙”的制冰队队长朱永涛,在两年前是一名在冰上都站不稳的销售;曾是首钢集团轧钢工人的刘博强,完成“从火到冰”的转变……通过赴韩国平昌培训,再到回国独立探索,高强度工作外加练体能,中国制冰师在最短时间内吸收这一陌生技术,造就一块块映照“中国精彩”的传奇冰面。

第一时间救治受伤运动员,“滑雪医生”展现硬实力。为了保证在零下20摄氏度的室外条件下,背10余公斤急救包在4分钟内到达伤员地点,滑雪医疗保障队坚持了4个雪季每天长达7、8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快速判断运动员的危险情况、快速处理、快速移出……从蘑菇道、U型槽、坡面障碍到大跳台,个个身怀绝技的滑雪医生负重前行,为守护运动员安全与生命竞速。特别是高山滑雪医生,不仅要在坡度70%左右的高山专业赛道上熟练滑行,更要能在光滑如玻璃镜面的赛道上随时停住。有网友表示,“下一届冬奥冠军可能来自‘滑雪医生’。”近日,在比赛中不慎受伤的美国运动员尼娜·奥布莱恩在社交平台上对1分钟内赶到身边救治的“滑雪医生”表达感谢;一位奥地利运动员因伤就医后,医生们收到奥地利奥委会官员现场致谢以及到奥地利滑雪的盛情邀请。“医疗+滑雪”的成功跨界融合,展现北京冬奥会硬实力。

用笑容打动每一位外宾,志愿者是“燃烧的雪花”。无数冬奥志愿者用热情洋溢的笑容喜迎八方来客,其周到细致的真诚服务令不少外国友人热泪盈眶,成为北京这一“双奥”之城的闪亮名片,架起各国宾客了解中国的重要桥梁。这其中,不乏已和奥运会、志愿服务结缘14年的“双奥人”,部分志愿者已从参与者转变成组织者,感召并动员更多市民参与冬奥志愿服务中。然而,与十余年前的志愿工作不同的是,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冰雪运动特殊性、三个赛区来回奔波等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并未降低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质量,他们毫无怨言化身各场地“活地图”,在各赛场不辞辛劳维持秩序,在寒风凛冽的山谷中穿梭引导。“我一到中国,就感受到很多人的爱”“一大早就在酷寒中努力铲雪的冬奥村志愿者们,非常感谢你们”“我特别想说一下中国的志愿者,他们非常快乐热情,也让我们快乐”……外国运动员们为中国志愿者点赞比心,感谢他们的无私付出。

北京冬奥会的“幕后英雄”还有很多,他们在各个角落的不同岗位,为保障冬奥赛事的高效运行提供支持。虽然不在聚光灯下,这群默默付出的“冬奥人”同样值得热烈掌声。这声“感谢中国”,属于每位“冬奥人”!(栾雨石)

来源:海外网  作者:  编辑:管鹏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