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课:“探源”文明探源工程
发布时间:2022-06-28 13:30:57

浙江宣传消息 6月27日上午,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这是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以后,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上的第一课。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了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还专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讲话精神。

正是在一个月前,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

文明探源,为何如此重要?它告诉我们什么,又能让我们拥有什么?

而浙江,又将怎样穿过历史的迷雾,直抵文明的渊薮?

一、时间回溯到2019年7月,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落槌音量不大,却响彻四方。

审议环节仅仅持续了13分钟,来自全球各地的考古专家无任何异议。入选理由是,良渚展示了一个以发达的稻作农业为基础、存在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形态。

至此,良渚古城遗址所代表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也使得浙江成为中华文明史的重要实证地。

而这背后,离不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2002年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立项。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至今已走过20年。

20年来,20多个学科、数十个单位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4处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长江、辽河流域等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周边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而良渚,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区域性中心遗址之一。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赴良渚调研并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探源工程最终证实,良渚古城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从施昕更先生发现良渚遗址至今,浙江用80余年时间还原了中国百万年的历史,构建起浙江一万年的文化发展谱系和年代框架。

自此,我们见证了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的波澜壮阔,而“中华上下五千年”,也从此有据可查,不再是凭空虚构的浪漫想象。

二、文明探源,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什么是文明?

恩格斯说:“文明是个历史概念,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学术界一直以“文明三要素”——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如果依据这样的标准,中华文明的历史将缩短至3300年。

然而,所谓“文明三要素”,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吗?

研究表明,在世界几大原生文明中,中美洲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文明形成的标准,有待学界进一步挖掘。

结合全国多地遗址发掘成果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探源工程提出了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三方面标准,即:

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

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

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

这恰恰符合恩格斯提出的“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经典论断。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两河流域的石砌神庙,再到古代中国的青铜礼器,尽管彰显的载体和形式不一,但各大文明起源地都共同出现了王权和国家这一制度文明。

在约5000年前的良渚,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630万平方米的外城遥相呼应,为防洪而修建的巨型水坝在城北绵延十余公里,显示出一个出现阶级与王权的区域性国家雏型。

可以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为文明形成标准这个命题给出了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此外,探源工程还揭示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各地文明演进的情景,展现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解释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等。

三、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

2020年底,探源工程第五期研究正式启动。

浙江作为文明探源进程中的重要研究地之一,更是有任在身、责无旁贷。

从上山人的陶器到跨湖桥的独木舟,从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遗址到钱山漾的蚕丝,浙江先民们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就写道,“浙江先民们都以不同凡响的作为,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创造和进步的印记”。

如何进一步挖掘印记、解读印记,将是下一阶段浙江“探源”的重中之重。

为此,浙江探索建设文明探源省域典范的路线图正在徐徐展开。

刚刚闭幕的省党代会提出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着力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并将打造新时代文化艺术标识放在重要位置,提出打造文博强省。

为此,浙江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浙江将努力铸就传世标识,深入探源实证五千年文明史。

推进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让千年宋韵光耀时代、映照未来、走向世界;

一体推进考古“启明星”计划,实施文明之源大遗址群保护工程,提升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利用水平,推动上山遗址申遗,打响“文明之源看浙江”品牌;

做深文化研究工程,塑造“浙学”品牌,提炼展示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当代价值;

建好用好杭州国家版本馆,丰富中华版本在文化传世中的内涵,打造文化传承利用新地标。

浙江将努力加强活态传承,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培养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记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把优秀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推动历史文脉、文物文博、非遗传承,呈现“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人文气韵;

推动浙江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振兴传统、技艺与民俗,打开历史文化资源向产业发展的转化通道。

浙江也将努力推动文明互鉴,展示讲述中华文化自信的文明故事。

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文明互鉴”消弭“文明冲突”,以“浙江之窗”展示中华文明形象;

拓展交流展示渠道,推进优秀历史文化申遗,讲好传统文明故事;

打造对外文化展示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重塑话语和叙事体系,培育浙江文化出海品牌,让探源工程的成果能够听得懂、传得开,为更多人所接受。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找准路径,挖掘与弘扬中华文明,可以帮助我们从五千年的历史中获得文化自信与滋养,在厚重而深刻的历史中把握发展的规律,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文明是一条长河,只有知道它从何处来,才能明白它将流向何处;只有探索中华民族的过去,才能更好地读懂未来。

长路漫漫,求索不止。文明探源,浙江仍在路上。

来源:浙江宣传   作者:   编辑:陈周滢
6月27日上午,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这是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以后,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上的第一课。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了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还专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