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台州,用“硬气”争气
发布时间:2022-07-29 19:15:00

浙江在线7月29日讯(记者 金梁 方臻子)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台州的地位不容小觑,它是浙江民营经济“第一城”,孕育了吉利这样的国际化企业。

不过,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台州遇到了当下需要破解的问题——顶尖民营企业队伍不够庞大、城市化水平仍有待提升。

“支持台州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擦亮民营经济金名片的重任落到了台州肩上。台州要如何“示范”?

拿出“硬气”来

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曾写到“台州式的硬气”,让台州人引以为傲。

凭着这股子硬气,台州人闻鸡起舞、敢闯敢拼,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市场经济先发地,民营企业“浓度”高达99.57%,被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称为“中国经济最有希望的地区之一”。

7.5万家制造业企业、6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69家主板上市企业……制造业是台州的立市之本,更是当地民营企业家最热衷的行业。

有句话被外界广泛认可:浙江人做企业的,台州人最务实,一家企业做了十多年就生产一类产品。可见,坚守实业、不盲目扩张,这是台州民营企业最质朴的品质。

有区域经济专家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正在不断淡化,台州民营经济要实现飞跃,一是要摆脱路径依赖,二要为全省、全国民营经济提供探索经验。

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是契机,更是倒逼。台州已经提出“十四五”时期建设“六个城市”的宏伟目标。其中,建设中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就是第一个目标。去年以来,台州在全省、全国的“显示度”不断提升,不仅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台州湾科创走廊被纳入省级科创走廊体系,而且还成功创建国家级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综合保税区等综合性开放平台,结束了台州没有国家级平台的历史。

6月2日,台州发布《台州市临港产业带发展规划》,聚力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健康、未来汽车、精密制造等五大产业城建设。台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这将是台州产业体系一次“脱胎换骨”式的重塑。所谓重塑,既是基于台州传统产业的基础,更是打破原有传统制造的过度依赖,打造一个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的企业集群。

不破不立,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拿出了“台州式的硬气”。

二次城市化

台州是一座组合式城市,主城区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合而成,1994年撤地设市改为台州市。这座“年轻”的城市,有着“城市化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烦恼。

在长三角区域所处位置相对边缘,影响人才流动及产业溢出承接;土地资源要素紧张,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受限……台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路昭列举不少制约台州发展的因素,多数与城市化息息相关。

的确,台州市区人口集聚度只有32.7%,低于杭州的89.7%、宁波的53.8%,城市化进程偏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壮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教授徐远认为,未来3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将是大城市主导经济增长的“城市化”阶段。

对于台州来说,更是如此。民营经济的飞跃,必然要建立在城市能级提升的基础上。让城市和民营经济相互赋能,台州痛下决心,掀起一股“二次城市化”热潮。

为提升城市首位度,台州首次提出培育省域开放型高能级中心城市的目标,目的就是为了彻底解决中心城市不强等困扰台州城市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这一次,台州格局很高,以都市区标准来重塑空间布局。”路昭说。

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是提升城市能级的第一步。

这几年,路泽太高架、市域铁路S1线、椒江过江隧道、台州市区至临海快速路等,或建成或启动,一个贯通“三区两市”的大路网呼之欲出;而未来“市域1小时、省城及周边地市1小时、长三角2小时、国内重要城市3小时”交通圈的建成,也将极大提升城市的便利度。

做好“城市文章”,还要下大力气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改善城市形象风貌,加速市区融合发展。

椒江南岸滨江公共空间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葭沚老街改造重塑区块价值,黄岩永宁江沿岸旧厂房改建成工业4.0中心,路桥十里长街重新焕发生机……台州的中央商务区、商贸核心区、高铁新区等形象不断丰满,为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一座城市犹如一个人的形象,台州正在阔步前行。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金梁 方臻子   编辑:陈周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