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积极探路县域高质量发展——嘉善,往更高处攀越
发布时间:2024-03-27 09:02:13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从古至今,县域发展一直是安邦定国的基石。当下,县域经济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11年前,嘉善成为全国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5年前,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2年前,成为全国唯一的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

一个县的发展,屡次被提升到国家层面谋划,这在全国各个县域中实属罕见。

追梦,奔跑,一刻不停。从普通农业县到经济强县、科技大县,嘉善凭借先行一步的改革魄力,以点带面破解县域发展共性问题,为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探路。

如今,嘉善新一轮发展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建设科创产业联动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生态优势转化、高水平开放合作、社会共治共享“五个先行区”。

“不断深化做好‘转变发展方式、主动接轨上海、统筹城乡发展’三篇文章,是嘉善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我们努力以新质生产力、‘三支队伍’建设等为着力点,让项目、人才在最好的时间,遇见最精彩的嘉善。”嘉兴市委常委、嘉善县委书记江海洋说。

又是一个春天里,连日来,我们蹲点嘉善,感受到一股股拼劲与闯劲已在这里升腾成势,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酝酿着新的飞跃。

一个产业园的脱胎换骨

车行至嘉善县320国道和魏中路交叉口,中新智慧园里一幢幢白色的标准厂房,让人眼前一亮。

六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低小散”,集聚着18家木业企业,总占地100多亩。虽是风光的传统支柱产业,但几十年高强度发展,受资源要素短缺和环境容量承受能力有限等瓶颈制约,产业一直蜷缩在价值链底端。不少违规堆放的木材,也给安全生产带来诸多隐患。

2018年,嘉善和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共建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并成为浙江省首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18家木业企业所在的区块,正处于核心区域。

按照规划,这片土地到了不得不转型的时候,一场“腾笼换鸟”行动由此展开。翻开魏塘街道的地图可以发现,这是整个街道最好的位置,紧挨着国道,且距离上海金山区仅1公里。

“听说要腾退,大部分企业一开始都很抵触。”中新园区相关负责人计魏强回忆道,虽说木业企业亩均效益不高,但区域位置好,老板们钱还是有得赚,日子还是好过的。

很快,魏塘街道成立工作组,实行挂图作战、任务上墙、销号管理。陈建国是当时工作组的组长,白天他上门做思想工作,消除企业主的疑虑;晚上加班加点梳理走访情况,对疑难问题进行会商。“每家企业都走访了上百次。”陈建国说。

一家规模以上木业企业在收到腾退通知后不愿配合,因为企业主有继续生产经营的需求。考虑到产业匹配度,工作人员联系到了江西上饶一个产业园区,并帮其办理各类落户手续,实现异地搬迁。

就这样,不到两年,18家企业全部完成腾退整改,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中新智慧园,招商目标也从木业转向了半导体产业。如今,中新智慧园里集聚了10家半导体制造企业,年均总产值达60亿元。

故事也有另一面。在开展“腾笼换鸟”的同时,魏塘街道对优质企业“不抛弃不放弃”,破立结合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对于亩均税收高、不在功能划分区的企业,采取保留措施。

龙森木业有限公司被“留在原地”后,街道招商人员时常带着企业一起参展,帮助对接高端客户。企业实现了从来料加工到订单生产、设计的转变,如今年产值比2018年翻了一番。

嘉善人也不曾想到,一个个高端智能企业,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经过两轮示范点建设,嘉善的主导产业从木业、纺织、电声、五金“老四样”,变成新材料、新能源、新兴信息电子、高端精密机械,产业结构“脱胎换骨”。

进入新发展阶段,嘉善“置顶”科技创新,在县域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突围。去年,全县科研经费支出达GDP的4%,位居浙江前列;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0家,连续6年居嘉兴第一;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列入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名单。

一家企业的前世今生

“来嘉善发展,来对了。”与浙江翠展微电子有限公司创始人彭昊短暂的聊天中,这句话被他反复提及。

翠展微电子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IGBT模块,在上海运营两年后,公司完成了原始技术积累,开始寻求项目产业化的沃土。

一口气看了外省几个地方,彭昊都不满意,觉得不是区位优势不足、就是产业基础不完善,直到遇见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炜骏,才柳暗花明。

翠展微电子IGBT模块生产所需的上游配件中,晶圆和铜底板占70%以上,主要供货商分别在上海和江苏。“我们正好位于两地中间,运输成本能降低5%,还有现成厂房可‘拎包入住’。”彭昊没想到,李炜骏为企业考虑得这么周到。

双方一拍即合。2020年,翠展微电子落户嘉善经开区,嘉善经开区招商专员帮其全程代办落户手续,仅一年时间该企业就实现量产,年产量达100万套。

“下半年产能就要饱和了,3条生产线24小时不停工,订单还是赶不完。”去年此时,现有的厂房不够用了,但彭昊心里有底。原来,嘉善经开区早已为企业量身定制了总投资15亿元的IGBT模块新项目,并配套57亩土地。

“技术我懂,可新建厂房我是头一回,真是千头万绪!”彭昊说。没想到,项目签约第二天,嘉善经开区相关负责人杨文文就带着建设和行政审批部门的代办员来了,他们帮企业排出一张项目推进计划表,每个环节标注时间节点。

这段时间,项目首批5条生产线已基本完工,预计今年7月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量为300万套。眼下,翠展微电子已拥有比亚迪、江淮、哪吒等400多家客户,90%以上供货商来自长三角。“预计明年总销售额可突破6亿元。”彭昊信心满满。

翠展微电子的故事,如今在嘉善已经比比皆是。

曾经是上海的“米袋子”“菜篮子”,嘉善一直把毗邻上海当作最大的优势。这两年,当地摸索出“创意设计在上海、孵化转化在嘉善”的合作模式,重点承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外溢转移。

嘉善不靠海,如今依托上海这片最大的“海”,驶入了更宽广的天地。近3年,嘉善通过上海招引项目123个,与美国、日本等100多个国家开展经贸往来,2021至2023年全县进出口总值累计达1971亿元。

13579,采访期间,嘉善人对这组数字津津乐道——

10%的嘉善人在上海学习、工作、生活,30%以上的工业品为上海产业配套或通过上海进入其他地区,50%的农产品供往上海,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外资和县外内资直接或间接受上海影响而进入嘉善。

一个个“大好高”项目的落地,成了嘉善转型升级的支点,也勾画出嘉善“接轨上海开放发展”的美好未来——

城南,汇聚起长三角金融创新中心、云帆大厦、万象汇等未来金融、政务服务、商业集群;城中,嘉善技师学院、嘉善火车站等新地标火热开建;城北,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祥符荡生态工程等项目,让更多未来场景照进现实。

春天,播种的季节,嘉善这块“试验田”,正在期待新的硕果。

一把吉他的田园生活

罗星街道鑫锋村,一幢两层的独栋洋房,吉他工坊负责人赵文刚的工作室就在这里。

回归乡村,是赵文刚给予自己的一个关键词。

90后赵文刚是一个“嘉善女婿”,曾在马来西亚学习吉他制作,学成后的他,想回国寻找更广阔的音乐天地。

两年前,他听妻子说鑫锋村在打造音乐村,便前来看看。“没想到村里环境这么好,城里有的,这里都有,工作室前3年还能免租金。”乡村虽小,天高地阔,赵文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乡村发展。

循着音乐声,我们来到赵文刚的吉他工坊。正对大门的墙上,挂满形形色色的吉他,右手边的隔间里堆放着各种工具,赵文刚就在这里制作吉他。沿楼梯走上二楼,是一个小型的演奏厅。

“这是家宴中心,能承接各类酒席;这是百姓健身房,高峰期还要预约;这是新建的露营基地,咖啡、烧烤、露天电影一应俱全……”赵文刚带着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看得出来,他十分享受这里的田园生活,看病、购物、娱乐不用往城里跑,就连快递都能送到家门口。

每周末,赵文刚要去上海教吉他,“踩一脚油门就能到。”交通的便捷,让他感触很深。的确,从鑫锋村到长三角主要城市,车程都在1小时左右;距离最近的高铁站和高速路口,仅15分钟车程。

静谧的小村庄,还给了赵文刚筑梦的空间。鑫锋村有一群热爱音乐的村民,他们自发组了个乐队,10多名村民的岁数加起来超过800岁,因此取名“八百乐队”。

“他们更偏向民乐,我是流行乐,我们经常一起编排节目,让这两类音乐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赵文刚也时常把自己喜欢音乐的朋友邀请到这里,与“八百乐队”合作,赋予音乐村更多活力。

“美丽乡村专场音乐会”“夏季露营音乐节”……每年,鑫锋村都会不定期举办各类乡村音乐会。“没想到以前城里才有的音乐会,现在在农村也触手可及,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赵文刚寻到了“诗和远方”。

和赵文刚一样,00后潘佳豪的人生轨迹也再次与乡村有了交集。去年,大学毕业后,潘佳豪选择返乡,和父亲一起经营农业企业——浙江亿里福集团。

亿里福集团是姚庄镇跳家村的农业龙头企业,主营蔬菜种植、流通等,目前在长三角拥有35家连锁直营门店、600多家战略合作的社区生鲜超市,蔬菜日均流转量达80吨左右。

“现在乡村生活跟城里一样方便,每月收入都能过万,为何非要住城里?”接下去,潘佳豪还打算依托蔬菜种植基地,打造一个“植物工厂”,提供各类研学活动。

“城里村里都一样”——赵文刚和潘佳豪们的感受,有数据可佐证:2023年,嘉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3∶1。

“缩小城乡差距,不只在物质方面,也要记得住乡愁、承得了梦想。”嘉善县委推进办主任王钢说。

得益于新业态蓬勃发展,乡村的存在满足了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享受型生活需求,“城市有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在嘉善变为现实。

漫步嘉善,我们惊喜地发现,城与乡之手握得越来越紧,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半径也越来越大——

以前做梦都想住进城里,现在给钱也不愿搬;孩子上学不再往城里跑,越来越多好学校办到家门口;在村卫生室看病,一根网线连起市区大医院的优质资源……

这是一幅城乡融合的新图景:城乡总体就业率超95%;城乡基本医疗参保率达99.8%;城镇化率达75.2%;累计开展五轮“强村计划”,村均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突破480万元。

如今,嘉善“乡”的转身还在持续加码,城与乡在优质均衡中逐梦共同富裕。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陈周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