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从“两张报表”“两条曲线”到“两大奇迹”,浙江“大平安”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良性互动,“第一视点”近期播出生动故事,《今日评说》与您共同关注。
“老杨”杨光照,是诸暨枫桥派出所的“金牌调解员”,记录着基层矛盾纠纷的演变,也传承着工作的经验。而在他的后辈“小赵”赵桢的工作中,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完善数字化平台,给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为什么“平安浙江”建设能够持续20年之久,到今天都能保持活力?
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 顾金喜:“平安浙江”建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出的战略部署,当时的浙江由于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进一步凸显,进入经济发展腾飞期、增长方式转变期、社会矛盾凸显期。有鉴于此,习近平同志当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作了“平安浙江”建设的战略部署。“平安浙江”很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它不是狭义的平安,而是宽领域、高层次的平安。不是说各地把治安、把犯罪管好就行了,而是要针对当时出现的新问题,解决整个社会的各类安全隐患。
制度的生命力在执行。2004年,浙江出台《浙江省平安市、县(市、区)考核办法》,有100条具体指标,逐一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结果与政绩挂钩。此后,无论是“平安金鼎”的出炉,还是《浙江省平安建设条例》的实施,都为“平安浙江”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机制支持,让各地纷纷把“两张报表”放在案头,时刻绷紧平安这根弦。
近年来,在“平安浙江”建设工作中,涌现出一批典型应用,它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将隐患和风险处理前置,还把数据、资料积累了起来,运用数字手段,赋能“平安浙江”建设,这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所在。
时代在发展,枫桥经验也不断增添着新的注解。做调解工作十几年的伊朗人哈米把义乌当成了家,义乌外调委因创推“以外调外”解纷工作法,成为“枫桥式工作法”的全国典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学到哪些“枫桥经验”?
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 顾金喜:“平安浙江”建设的基本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民主协商、法治保障、科技支撑。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也就是要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尽责。义乌外调委“以外调外”解纷工作法,以下几个亮点:
一是通过基层来发动群众。义乌外调委吸纳懂外语、懂贸易、热心肠的外籍调解员,同时还会审核他们的经商信誉和业绩,让“国际老娘舅””名副其实。
二是就地化解纠纷。外调委的工作地就设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里面,在商贸城发生任何问题和纠纷,马上就可以来申请,小问题当场就能调解,针对有些跨国纠纷,还可以进行视频远程调解,让调解变得更加简单易行。“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三是服务不缺位。每个流程必须有中文翻译在场,联动法院、公安、劳动仲裁等部门,实现一站式调处。让调解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平安幸福与民生改善共进,期待在新的征程上,“平安浙江”这张金名片能越擦越亮,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